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3-10-07 09:38:13 来源: 安徽日报

【编者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秋国庆长假,广袤的乡村成为秋游的好去处。

从淮北到江南,整洁的民居、丰收的田园、清澈的溪流、清新的空气……呈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邻里之间守望相助,文明之风吹拂乡镇,移风易俗涵养气质……流露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造城市与乡村的和谐之美。

春华秋实,大地流金。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文化大餐”润民心

■ 记者 柏 松

近日,记者走进淮南市潘集区夹沟镇鸽笼村,以“庆丰收 展新风 促和美”为主题的庆祝活动精彩上演。广场舞《美丽中国》、舞蹈《中国红》、男女声二重唱《十送红军》……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为群众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

“现在群众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也必须跟上!”表演完广场舞《山河美》,农民演员陈从英笑着说。

在夹沟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夹沟农民在农闲之余,就开展拔河、象棋、跳绳、篮球等民间体育活动。

“1985年开始,每年的4月20日,夹沟镇都会举办农民文化体育节,镇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室、哈哈镜室、科技室等各类展室照常开放,电影免费放映。”夹沟镇党委书记秦玉芳告诉记者,除了组织球类、田径运动赛和曲艺、戏剧、杂技、武术等活动,还开展富有农村特色的载重运输、驾驶、维修等活动。

农民的节目农民演,农民的节会农民乐。在今年的“4·20”农民文体节上,男女老少齐出动,邻村万户相聚集,南村北庄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汇聚于此,共赴一场文体盛宴。拔河比赛、运粮比赛、背媳妇比赛、“鹅王”争霸赛……节会涵盖了经贸活动、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特色农产品展示等内容。

“镇里的文体活动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提高了邻里之间的凝聚力,大家都踊跃参加!”该镇薛集村村民陶宇成参加了拔河比赛,并与乡亲们一起获得了一等奖。

夹沟镇将文化的因子融汇在乡亲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村村有群众大舞台、体育协会、健身团队和活动场所的格局,并享有文化之乡、体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

“开展系列文体活动,不仅打响了夹沟镇的文化品牌,也促进了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秦玉芳表示。

创意赋能产业兴

■ 记者 刘 洋 通讯员 汪 远

“我是在朋友圈看到‘白姜艺术季’活动的,来到大院村现场后立即就被浓浓的文艺气息所吸引,这里有的吃、有的逛、有的玩,非常适合打卡、拍照。”9月23日,以“姜好金秋 共赴姜来”为主题的大院白姜艺术季活动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大院村举办,带着家人一起前来游玩的铜陵市民周吉兰在现场忙得“不亦乐乎”。

大院村是铜陵白姜的核心产区之一,全村白姜种植面积400多亩,涌现出了多个白姜名品牌。近年来,大院村立足自身特色农业资源,支持返乡大学生创业,培育“山礼”等网红品牌,让白姜与文创相结合,碰撞出了产业发展新思路。

活动当天,穿插进行了文艺表演、“产学研”基地及赵根海博士大院工作室揭牌、大院白姜品牌联盟成立、“IP吉祥物展示+大院白姜研学路线发布”等活动环节。

在大院白姜艺术季前期,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围绕着大院白姜,设计了一批彰显文化特色与生活气息、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产品,涵盖包装袋、帆布包、茶杯、杯垫、手提袋、笔记本、台历等。活动现场还为大院白姜文创设计大赛的获奖个人和团队进行了颁奖。

距离活动现场不远便是大院村返乡大学生创立的“山礼会客厅”,在这里可以“一口白姜一口茶”,感受别样的风味搭配。

“近几年出现的网红地标建筑与传统的姜阁、茂盛的姜田以及新建的白姜加工厂房相映衬,共同构成了我们乡村别具一格的风情特色。”大通镇副镇长赵蕾表示,将以“白姜艺术季”活动举办为契机,保护好传统资源,彰显“白姜故里”的特色,持续导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力量,把白姜的价值提得更高、受众拓得更广、边界推得更远,让人民群众的口袋更加厚实、乡风更加文明、家园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幸福,真正实现以文化创意点亮乡村、赋能发展。

“四美”乡村如画境

■ 记者 张敬波

乡道整洁,屋舍俨然,小桥流水……近日,记者走进郎溪县梅渚镇黎明村下房徐中心村,只觉处处风景处处诗。

“原来路口杂草丛生,垃圾遍地,如今路面干净,一些破旧房屋也都清理了。”村民徐国宝感慨地说,随着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子焕然一新,路边都种上了花花草草。

梅渚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近年来紧紧围绕农村厕所革命、化解停车难、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下足“绣花”功夫,尽心尽力推进“四美”(环境美、生态美、人文美、生活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家园。

“以前没地方停车,车辆都随便停在路边。因为停车、会车问题,常发生剐蹭事故和邻里纠纷,节日期间更是拥堵不堪。”村民孔德明说,现在有了停车场,路也修宽了,停车难、会车难问题得到缓解。

据该村村干部赵敏介绍,村庄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常住在村里的居民很多。“我们利用闲置宅基地,先后建成2处公用免费停车场,总计提供30个车位。”赵敏说,眼下正在建设一处大型停车场,届时可提供近百个车位,彻底解决村民停车难问题。

针对雨季频繁出现内涝等问题,镇村两级通过强化村庄排水设计,构建外环水网,加强内外连通,并以雨水沟为主管道,该问题被一举化解。

下房徐中心村的蝶变是郎溪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据介绍,该县依托村级活动场所、村内大喇叭、文化墙等宣传主阵地,把美丽乡村建设政策宣传到村组和农户。同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村内各项基础和配套设施。

郎溪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县累计建成省级中心村39个、宣城市级中心村24个;完成自然村整治328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个。同时,完成改厕27394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6%,建成12个厕所管护服务站,获评省2021年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以及2021年度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贡献突出的集体等荣誉称号。

沟塘治理增颜值

■ 记者 丁贤飞

金秋时节,淮北市相山区渠沟镇张楼村,或红或黄的菊花为大地披上了一层彩装,美不胜收。

行走在张楼村,吸引记者眼球的,除了婀娜多姿的菊花,还有一口口经过治理的池塘,为眼前美丽的村庄增添了几分妩媚。

在张楼村程阁自然村,一口池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一朵朵萍蓬,岸边挺立着一株株美人蕉。远处的蓝天和近处的房屋倒映在水面,好一幅水绿天蓝的田园乡村美景。

“这可不是死水塘,是活水哩!”同行的相山区农水局副局长赵彪自豪地告诉记者,2022年下半年,张楼村在程阁自然村因地制宜,实施了水环境生态修复项目。

程阁自然村有三口池塘,原先互不相连,改善水质全靠下雨。“我们利用现有的沟渠,把这三口池塘连在了一起,构建区域活水小循环。”张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跃东告诉记者,村里对上游的大庙沟进行了治理,通过补水泵常年向三口池塘供水,又形成了外部水系的大循环。

“这个池塘以前是个水坑,长满了野草,常年散发异味。经过整治之后,这里成了一个小公园。空闲的时候,我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拉呱。”站在池塘边的草地上,村民张厚海乐滋滋地向记者介绍。

池塘美了,连接池塘的沟渠也大变了模样。记者看到,沟渠内的水清澈见底,两侧还种上了花草,宛如一条条绿色的腰带点缀在村庄之间,令人赏心悦目。

“在水循环通道中,我们采用了‘贝鱼草菌藻’立体修复技术,对来水进行净化提升,把沿线臭水坑打造成生态景观塘,把破旧水渠打造成生态沟渠。”赵彪向记者介绍,同时在生态沟渠关键节点设置生态跌水堰,实现跌水增氧并提高水力停留时间,最大化发挥系统净化效能。净化后的水质可供村民日常洗衣、浇灌,真正实现还水于民。

刘跃东告诉记者,张楼村离淮北市区较近,这几年,村里通过种植油葵、菊花等,发展“美丽经济”,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旅游。村里的石磨面粉、葵花籽油等成为畅销品,村民们的口袋更鼓了。

“邻里养老”享清福

■ 记者 徐 建 本报通讯员 唐淳梓

“现在不仅节日里会送上专场演出,还能听黄梅戏、在村里看电影。今年有杨梅节、麻饼节,我和老姐妹们看节目,学跳舞,日子有滋有味。”63岁的余毛妹家住东至县洋湖镇高山村,子女在外地工作,她是一个喜欢跳舞、交友的老太太。

每年,洋湖镇结合“我们的节日”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活动,以多种形式关爱老人,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端午节在敬老院送上热气腾腾的肉丝面和沁人心脾的杨梅;中秋节前村里举办了“高山麻饼艺术节”,志愿者们给老人送上了热乎乎的麻饼……目前,重阳节的老年人专场演出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

临近中午,阵阵饭菜香从洋湖镇金塔村老年食堂飘出。

“家门口有了食堂就是好,一顿饭四五块钱,荤素搭配均衡,非常适合我们这些老人家。”老年食堂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后厨里,工作人员周书榜一直在忙着打包饭菜。他说:“村里的残疾人或有需要的老人,我们提供送餐服务。”

“快乐健身”“老有所学”“安心托幼”……近年来,洋湖镇开展各类暖民心行动,构建“邻里养老圈”,让辖区的老年人享受到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臧为平老人几年前遭遇车祸被轧断了腿,在今年无障碍改造的‘敲门行动’中,我们向镇里提交了申请,并成功获得了补助资金,为老人家里修建了一条平整的扶手坡道。”洋湖镇奠龙村文书童珊珊告诉记者。

“以前就这几步台阶,让我进出十分吃力,现在我再也不用发愁了。”臧为平欣喜地介绍,现在吃完饭也可以出门散步,和朋友聊天下棋,他的生活和精神状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轮椅出行,扶手坡道“零高差”;耳朵不便,闪光门铃“好辨认”;居家养老,起夜如厕“无障碍”……洋湖镇为每户残疾人家庭都定制了个性化的方案,让残疾人的生活有“爱”无“碍”。

农旅融合气象新

■ 记者 任 雷

石板、雨巷、油纸伞,青砖、黛瓦、小洋楼……9月24日,记者走在蒙蒙细雨中的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大周村“民国风情街”,穿过店招林立的民宿、商店、博物馆,在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受中,几乎忘记这里只是皖北的一个乡村。

“我们抓住芍花养生特色小镇建设机遇,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植入文旅业态,既发展了旅游经济,又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大周村党委委员薛文亮介绍,2020年,十河镇着手对大周村进行改造,完成新村房屋外立面改造、雨污水管网改造、道路景观工程建设等项目,建设“民国风”商业街,进一步丰富该村的旅游业态。

“我们村过去跟皖北的其他乡村没啥区别,后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蔬菜产业,抓好乡村建设、招商引资、农旅融合,逐渐成为基层党建强、集体经济强的‘全国文明村’。”大周村原党委书记、67岁的杨华回忆,大周村原是典型的皖北乡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年复一年地里“麦茬豆、豆茬麦”,只增产不增收。从2004年起,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新村,推进土地流转,加速文旅融合,迎来了巨大变化。

大周村的乡村旅游从2015年进入快速发展期。当时,大周村依托村里的芍花种植基地,举办了首届芍花旅游节,吸引游客6万人次。“村里有人卖零食、纯净水,一天赚好几千元。”杨华说。2017年的第三届芍花旅游节,大周村已形成亳芍花、多彩芍花、世外桃源、润耕天下、水果采摘园、儿童娱乐园等十大景点,接待游客30万人次,拉动消费2500万元。

“我们村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展规模种植、花草茶产业和特色生态旅游,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周村党委书记邢军委说,该村居民主要通过租地、务工、生产销售等方式获得收入,“2015年至今,人均纯收入从1.2万元提高到2.6万元,翻了一番还要多。”

金秋时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走进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游览乡村美景、观赏民俗表演、体验趣味农事、品尝农家美食。记者 沈宫石 摄

长丰县岗集镇四十埠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打造“多彩产业+”特色村组。图为当地农户正在采摘阳光玫瑰葡萄。记者 许蓓蓓 通讯员 杜 刚 摄

责任编辑:王振华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