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 茅台酒、虾子羊肉粉……一同品味遵义非遗的独特魅力!

2023-08-13 20:54:50 来源: 腾讯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是艺术更是生活。这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你可以见其形,听其声,尝其味……非遗看似离我们很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它既是热闹的节日,也是精美的手工艺,又或者是孩童时期就曾听过的古歌,甚至是你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日,亮点满满的非遗活动在第三届中国丹寨非遗周、非遗大集轮番登场,让人直呼“血脉觉醒”,贵州各地还藏着哪些非遗惊喜?一起走进遵义,探秘各民族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起来看看

遵义都有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吧~

茅台酒酿制技艺

一直以来,言白酒必说茅台,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对于中国白酒悠远的历史,茅台更是有着别样的意义。从高温制曲这一农耕社会酿酒特色,到以整粒高粱投料做酒的坚守,茅台堪称中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

与其他白酒工艺相比,在顺应茅台当地环境、气候、原料外,又有其独特巧妙的工艺内涵。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个环节。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

季节性生产,是茅台酒始终遵循的工艺理念从1到10,是对茅台酒工艺的简单概括。一年1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3年储存、40天高温发酵、五月端午踩曲、6个月存放期、7次烤酒、8次摊晾、9月重阳投料、10条特殊工艺。

曲坯

茅台酒的酿制有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等特点,由此形成独特的酿造风格。概括茅台工艺的特点为三高三长、季节性生产,这是茅台工艺区别于中国其他名白酒工艺的地方,也是茅台酒工艺的巧妙之作。

茅台酿酒工艺保留传统,并非食古不化,而是聚焦高品质的选择。五斤粮食一斤酒的产出,成就了茅台酒中的大乾坤——优雅、细腻、醇厚、丰满。种种特点,让茅台变得与众不同。茅台酒体现出了传统酿酒的慢与精,也因此展现出了独步行业的强和优。

茅台酒的奥妙与精微,体现在每一个工艺流程的严格把控之中,也因此在历史变迁、岁月更替中,品质始终不变。

赤水独竹漂

独竹漂,又称独木漂、独木舟,发源于赤水河流域,是一项脚踩楠竹、漂行水上的传统技艺。古时当地人借助河道运输木材,为了追赶个别冲散的木材,逐渐练就这门技艺,后来发展成一种交通方式。随着时代发展,独竹漂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和表演项目,具有竞技性与观赏性。

贵州省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景色(2019年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09年,赤水独竹漂成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赤水独竹漂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杨柳进行独竹漂表演

独竹漂一般由两根竹竿构成。一根踩在脚下,直径15到20厘米,长八九米。另一根则小得多,专门用于手持,既可保持平衡,又能当作桨用。“为防止竹竿转动,站上去时,腿脚要同时发力,控制竹竿,再用手臂发力向前滑行,整个过程非常耗体力,平均每次要练两个小时。”赤水独竹漂非遗传承人杨柳说。

在赤水河上练习独竹漂的爱好者 付树湘 摄

在一代一代的传承过程中,独竹漂逐渐发展成为竹乡代代相传,乐此不疲的民间体育活动,也成为姑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标志。经过千年的沉积,赤水独竹漂也逐渐转化形成每年端午节与龙舟赛齐名的表演项目。

赤水河上演绎独竹漂绝技

独竹漂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进行精湛的技艺表演,又可以进行竞速比赛。适合单人、双人和团队等多种表演形式。单人、双人表演有比正划、倒划、转身、绕弯、滑行、换竿等技巧,形体自由美观,速度快如鸟飞;团队表演则侧重队形以及队列的整齐和有规律的变换,动作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赤水竹编

竹包瓷工艺品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被称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拥有品种逾200多种、面积逾130万亩的竹林。据公开资料显示,当地从事竹编的传统工艺人超过1000人。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

赤水竹编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件赤水竹编成品的打造往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选择2-3年生的优质慈竹,进行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步骤。其中拉丝时,需要把1厘米宽的篾片,齐整地分割成20多根细竹丝,达到轻薄如绸、细腻如丝的程度。

工人在编制竹编工艺品 (贵州图片库供图)

晶莹透明的竹丝在工匠的精心编制下,再进行装裱,才能产出一件精致的赤水竹编制品。书法、字画、制作精致的花瓶和茶具等,都能用赤水竹编演绎别样风采。

杨昌芹与她的竹编 张浪 摄

廖氏化风丹制作技艺

廖氏化风丹,历经370余年历史传承,是历史悠久的治疗脑部疾病的传统用药。其特殊的组方配伍和药母发酵工艺,对中风偏瘫、癫痫、口眼歪斜等头风脑病有着极好的疗效。

2004年获药品及药母发酵两项发明专利,2008年获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化风丹为朱红色丸剂,剖面呈棕黄色,味辛。对四时瘴气、中风偏瘫、小儿高热惊风、癫痫、面肌麻痹有特效。由于此药功效确切,传至二三代声名鹊起,在云、川、黔、滇、桂广为流传,被誉为“居家旅行之必备圣药”。1710年,廖家正式命名此药为“廖元和堂化风丹”。

化风丹,中药传统制剂,主要指丸、散、膏、丹,此外还有酒剂、锭剂、胶剂等等,每一种剂型都有一套传统制剂工艺,结合某些产品,还有一些特殊的制作方法。工艺上借鉴白酒发酵窖藏工艺,将核心药物处理制成药母,另将15味中药材用不同方法进行炮制后,与药母合磨成粉,制成丸剂,再将朱砂水与麝香研磨后的混合剂均匀涂于丸剂表面,经附着后烘干即成。

化风丹的制作工艺在中药制作中属独创,其独特的组方配伍和多类型的药物炮制手法具有药物学科研价值;其在药理合于病理基础上辨症施治的制药理念及质量理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桐梓苗族服饰

桐梓苗族服饰,2008年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梓县苗族服饰制作工艺主要以十字桃花和蜡染为主,色调大方。特色服饰包括大襟或对襟上衣,蜡染百褶裙,喜用几何图案装饰,流行在马鬃乡、黄莲乡苗族服饰最具有代表性。

苗族没有文字,很珍爱自己的民族服饰,认为是“穿在身上的书”,是一种语言,从服饰中可看到自身民族的生活风貌、风俗习惯、审美意识、图腾崇拜及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唐代少量苗族迁入马鬃,到了明代,苗族开始大批量迁入。清朝中后期,由于苗族反清起义失败遭镇压后,当时苗族作为战争难民,只能躲进深山老林繁衍生息,形成了“苗族住山头”的分布格局。桐梓苗族分为两支,一支为红头苗,一支是鸦雀苗。

仡佬族傩戏

傩(nuó)戏,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盛行于商周时期,已流传几千年。傩戏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更是一种发展的艺术,这种来自远古时期的仪式,承载着仡佬族人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作“戏曲的活化石”。

中国傩城仡佬族傩戏艺人在表演傩戏 乔啟明 摄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看傩城”。前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文家坝村“中国傩城”,作为中国傩戏学会唯一授牌的傩文化研究中心,这里的布局让人大呼独特。契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原理,融入福、禄、寿、喜、财祥瑞元素,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傩文化古城。

傩戏表演 乔啟明 摄

贵州仡佬族傩戏常用的面具有三十多面,角色众多,形制各异,且大部分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傩戏演出时,伴以锣、鼓、钹、铙、唢呐等多种乐器,或戴山王、二郎、土地、秦童、炳灵等多种面具,祭祀与艺术相交融,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驱灾纳祥的吉祥象征,也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面具作为傩戏的显著特征,表演者从戴上面具的那一刻起就成了“神的化身”。

民间艺人在整理仡佬族傩戏面具 罗星汉 摄

苗族斗脚舞

苗族斗脚舞,苗语称为“扭逗”。是一种流传于习水县的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多在婚娶和节庆活动时表演。2009年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脚舞

相传,斗脚舞在唐代贞观间传入贵州。位于贵州北部的习水县,地处川、黔、渝结合部,世代居住着苗族、彝族等19种少数民族,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民族组成,给了它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苗族和彝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长吹笙,彝族善跳舞。外地彝族舞蹈中,有种舞蹈叫“对脚舞”,是一种徒舞,无芦笙伴奏,口喊节奏,踏脚为拍,舞蹈也主要由腿脚展现,与现今习水的苗族斗脚舞很相似。只是苗族斗脚舞舞蹈时,要吹芦笙伴奏,显得更加优美一些。在历史的演变中,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促成了苗族斗脚舞的完美。

仡佬族三幺台习俗

每到一个地方,最垂涎的就是当地美食。在务川和道真,仡佬族人把他们祖祖辈辈的美食,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其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三幺台”。

“三幺台”是仡佬族人接待贵宾时的一种食俗仪式

“幺台”是方言土话,结束的意思,“三幺台”,就是一次宴席按饮食顺序分茶席、酒席、饭席前后三台方完成,是仡佬族人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接待贵宾时的一种食俗仪式。

“第一幺台”,大家可以喝茶吃糕

这一场“隆重”的宴席,我们可以在“第一幺台”喝茶吃糕,畅聊天南海北地。第二幺台又称“九酒迎宾”,席间凡是端杯者,一定得喝三杯,分别是敬客酒、祝福词、孝敬酒,直至一个小时后,二幺台方撤去,宴席进入正席。第三正席“僚饭待客”,猪蹄膀、樱桃肉、回锅肉、灰豆腐……酒菜要具备9碗、4盘,最多时达到16碗4盘。

“三幺台”活动现场

一席吃三顿,大家酒足饭饱起立离席,“三幺台”便“幺台”了。

赤水晒醋制作技艺

赤水晒醋是至今仍保留在赤水市的一种古法制醋技艺,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30多道传统工序制作而成。

赤水晒醋

2021年,“赤水晒醋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赤水晒醋以纯中药制作醋曲,用当地优质大米、糯米等作原料,具有香、浓、酸、醇等特点,入口风味独特,回味悠长。

虾子羊肉粉制作技艺

遵义虾子羊肉粉是贵州著名的小吃。新鲜的羊肉,在锅中煮沸,去除浮油后小火慢炖,羊肉熟透而不烂,米粉雪白,在沸水锅中烫透后,再用漏勺捞出装入碗中,将羊肉切片,铺于粉面之上,分量十足,再加入调好的汤汁,一碗原汤羊肉粉就出锅了。虾子羊肉粉制作技艺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虾子羊肉粉,并不是说羊肉粉里搭配了“鲜虾”又或是“虾元素”,它是一个地名,虾子羊肉粉起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早些时候虾子人是很少吃羊肉的,羊一般都只用作民间祭祀用,人们不吃羊肉,是因为嗅不惯羊的那种膻味。

虾子羊肉粉

八十年代初以后,人们逐渐摸索出用芫荽和蒜避膻的方法,羊肉粉的生意才开始红火起来。调料整齐的放在台面上,有花椒粉、大蒜叶、萝卜粒、葱花和辣椒油,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其实吃羊肉粉最讲究的是吃原汤味,但是在遵义,大家都喜辣,所以多少都会加一点辣椒。

虾子挑选食材那可是绝不马虎,肉、粉、油都是专门定制的,小到花椒味精也不能马虎,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味道。

虾子羊肉粉

遵义羊肉粉的名气早在清代中叶就名扬遐迩。凡来遵义品尝过遵义羊肉粉的人,无不交口称赞。遵义人特别爱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滚烫的羊肉粉,浑身暖和。而这其中产自本地的山羊功不可没。不少吃货表示,遵义本地山羊膻味较重,但吃起来肉质有嚼劲、羊肉熟透而不烂。加上米粉雪白,汤汁鲜淳红亮,辣香味浓,油大不腻。

茅台酒、虾子羊肉粉、仡佬族文化

……

提到转折之城遵义

这些标签是遵义火出圈的代表

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非遗

让遵义在发展中不断擦亮底色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红色文化

在这片土地竞相绽放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在黔贵大地上代代相传

如珍宝闪烁在绿水青山间

来贵州寻找“诗和远方”

与非遗来一场美丽的邂逅~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龙飘 胥芬芳

编辑:陈晶晶

校审:易丽霞 王雪峰

审发:邹晓风 王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