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首个“全国生态日”,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在行动!

2023-08-15 04:09:33 来源: 腾讯网

立秋刚过,酷暑依旧。尽管室外高温笼罩,但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生命长江馆内的中华鲟蓄养池却是一片清凉。8月9日,记者来到位于崇明区的市水野中心进行探访,只见数尾中华鲟在基地蓄养池里肆意游动,与光影嬉戏,悠然地展示着自己的泳姿。

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在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市水野中心依旧为中华鲟的保护竭尽全力,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保育诊疗救助,避免物种灭绝悲剧


【资料图】

去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N)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而中华鲟与白鲟同为长江旗舰物种,与恐龙为邻幸存至今,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近年来,中华鲟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受洄游受阻等影响,其生存环境恶化,已连续多年未能监测到野外水域自然繁殖的现象。中华鲟危在旦夕,市水野中心物种保护科科长徐嘉楠和他的团队多年来不遗余力,全身心投入于中华鲟的保护工作。除了日常投喂保育、物种安全控制、疾病诊断治疗外,徐嘉楠和团队还致力于野外搜救抢救工作。工作至今,徐嘉楠参与救助的中华鲟高达3000多尾,他期望中华鲟能得到有效保护,早日恢复自然繁殖,而非重蹈白鲟覆辙。

二期建设收尾,发挥“五大平台”功能

据徐嘉楠介绍,市水野中心第一期保护基地的设计容量大约为20吨,运行至今,中华鲟不断成长,目前的容量已经超过了设计容量。因此,增加物种保育设施迫在眉睫。

对此,市水野中心副主任郑跃平表示,如今,保护基地第二期项目的建设已经进入到了收尾阶段,第二期项目的功能与第一期项目是联动互补的。在二期项目竣工后,将进一步拓展“五大平台”的功能,即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育平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平台、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平台、科普教育与生态体验平台、运行管理与综合保障平台。

“我们所有长江口水生生物的保护,不管是环境监测、物种抢救,还是开展科学研究、宣传教育,都需要以基地作为一个重要平台去进行工作。”项目的建设让基地的综合性功能更为齐全,不仅为长江口的水生生物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也对全国水生生物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

文:范家乐

摄影:周俊超 邢千里 范家乐

剪辑:沐多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