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观天下!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丨芜湖:创新引领,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

2023-02-28 20:30:10 来源: 江淮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史洪芳)蓬勃发展的产业名城、长三角重要的融通枢纽、宜居宜业的人民城市、活力迸发的创业之城、生态优良的科创高地……这些亮眼的词汇共同构成了“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创新是芜湖最鲜明的城市基因,十八大以来,芜湖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GDP总量4502亿元,朝着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和省域副中心目标稳步迈进。

致力产业创新“强内功”

记者来到奇瑞汽车智能网联超级工厂,走进被誉为全球最强数字品控的焊装车间,看到了一排排忙碌不停的工业机器人。超级工厂涵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平均每1.5分钟就能有一台全新整车下线。近年来,奇瑞积极打造以“智能+网联+电动+绿色”为引领的智能网联超级工厂,通过运用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先进设施来实现高效、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生产目标。正如尹同跃董事长所说:“奇瑞就是要和传统巨头比流程比基本功,跟新势力比敏捷比创新。”


(资料图)

强大的创新产能供应,保障了庞大的汽车销售量。奇瑞集团经管会成员、新闻发言人金弋波介绍,奇瑞集团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国际、国内“双市场”格局,海外出口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2022年,奇瑞累计销售汽车达到123.3万辆,其中出口45.2万辆,同比增长68%,连续20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每7辆走出国门的汽车就有一辆来自“奇瑞造”,涵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月份,奇瑞汽车销量为10.14万辆,实现新春“开门红”。奇瑞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体系,截至2022年底,累计申报专利25,795件,获得授权专利17,177件,其中发明授权专利占37%,位居行业前列。

芜湖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全市制造业涵盖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个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航天航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芜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532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3家,其中国家级15家。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骨干城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居全省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1620家和2026家,安徽百强高企和“研发双百强”企业均占全省五分之一。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9.5件,连续11年全省第一。

推进双招双引“蓄动能”

“一期已建成投产,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40亿元、年纳税2.5亿元。”芜湖卫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峰告诉记者,该公司是繁昌区招商引资的大项目之一,总投资18亿元,将建设集宠物主粮、保健品、零食用品研发与生产、供应链物流等全产业链集群基地。围绕建设长三角宠物用品产业基地,繁昌区以卫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卫仕宠物营养研究院为核心,以专业供应链管理公司为纽带,引进集聚宠物用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宠物用品产业基地,开拓宠物经济新蓝海。到2025年,繁昌区大健康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

近年来,繁昌区突出“招大引强”,聚焦重点招商。既抓新能源、智能装备、大健康、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重点产业,也抓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事业;既要“顶天立地”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也要“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高成长科技型企业。2022年,新引进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50%。同时,创新路径招商,建立“6+6+1”双招双引工作体系,深化以商招商、平台招商。2022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8个、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总投资82亿元的瑞晶光伏电池、30亿元的奇瑞DHT生产基地、18亿元的海螺绿色建材现代物流产业园等项目签约落户。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全年签约再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超90亿元。

繁昌区区委书记瞿辉告诉记者:“我们坚持‘项目为王’,形成了项目梯次推进良好格局。”繁昌区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组建17个攻坚专班,“四套班子”一起上,把项目建设进度精准落到开工、竣工、投产等时间节点和具体流程上,以破竹之势推进永臻新能源、诺贝尔新材料等项目快速建设,以项目进度和实物量推动经济运行指标上行。2022年,繁昌区谋划项目92个、总投资212亿元,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15个、增长23.6%,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2个、增长28%,14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63.9亿元、占投资计划118.3%。

优化营商环境稳增长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这九个大字位于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进门处墙上。芜湖片区积极探索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正是这九个字的生动体现。2021年12月,芜湖片区在安徽省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探索“一颗印章管审批”,将省、市、区三级共382项事项全部划转至行政审批局,涉及26个省级部门和20个市区级部门的审批事项,全部集中到一颗印章,实现“一个主体对外、一颗印章审批、一个平台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审批的便捷化,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2022年,安徽富春纺织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精密纺纱项目在向芜湖片区管委会提交申请3日内,就取得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成为自贸区首个应用“拿地即开工”模式全程网办的项目,这比之前至少要节约1个月时间。“不跑路、不见面、时效快,这是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实惠,也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提供坚强保障。”富春纺纱项目负责人顾建东对此感触颇深。信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同样因此受益,该公司工程建设负责人詹绍熠说:“由信义集团投资的玻璃装备国际贸易仓储项目,从签订投资协议到拿到承诺制施工许可,仅用时3个月。”在这期间,公司注册、土地挂牌等事项,均在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

据芜湖片区管委会主任何红旗介绍,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对标上海徐汇区设立“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整合政务大厅办事窗口,将传统的“多窗受理”变为“一窗受理”,企业仅需向一个窗口、一名工作人员递交一次材料或提出一次诉求就能办理芜湖片区承接的事项。“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彻底打破窗口业务壁垒,构建“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模式,实现“一窗通办”和“专业人干专业事”,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效能,窗口满意率达100%。

建设人民城市暖民心

高标准彩色跑道、完善的健身设施、美丽江景……芜湖市十里江湾人民公园已经成为芜湖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几年前,这里还是破败荒芜的滩涂,芜湖市花大力气将此地打造成江堤湿地滩涂休闲景观区,让广大市民共享美丽江景、绿色空间,真正做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与十里江湾公园类似,占地62.2公顷的朱家桥尾水净化生态公园前后变化巨大。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丁敏生介绍,公园每天的尾水处理规模为12万吨,通过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净化工艺,对朱家桥污水处理厂尾水进一步处理,使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水标准后补充城市内河,提升水动力,改善水环境,降低碳排放,对于改善城区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芜湖还通过微改造和精提升,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将道路节点、街头转角打造为“蕪小園·口袋公园”。芜湖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陈厚明告诉告诉记者:“2022年,全市共新建、改造50个蕪小園·口袋公园,2023年计划再打造50个,切实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这些公园功能定位不同,但都是芜湖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2021年8月12日,芜湖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人民城市建设推进大会,打响了全面建设人民城市的发令枪,力争至2025年把美丽江城建设成为“六宜”城市。一年多来,芜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展开新画卷、展现新面貌。一些多年未解决的“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市规划的引领不断加强,城市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城市建设效率明显加快,品质明显提升;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芜湖坚持以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努力谱写新的篇章,让“皖江明珠”更加辉煌。

责任编辑:王振华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