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12:05:44 来源: 新黄河客户端
城市把生活包裹得很严实,不过总有某些时候,严实中会敞开一个小口,让人看到更丰饶的世界。今年七月底在济南举行的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照例活动很多,人声鼎沸。不过偶然了解到的一本书,却让我一直念念不忘。
是挺奇特的一本书,现代科学意义上首部为壮族植物正名的壮语文植物学著作——《壮族植物文化探微》,以分析壮族地区600余种植物壮语名称的命名规律为线索,考订植物的壮语、汉语、英语名称及拉丁学名,从而揭示壮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其背后蕴含的壮族历史、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心理特质。
在书博会的活动现场,广西民族出版社邀请到的分享嘉宾是《壮族植物文化探微》的作者,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蒙元耀先生和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凤显先生。蒙先生是语言专家,能考订壮族地区植物的壮语、汉语、英语名称及拉丁学名,但说话口音极重,全力倾听也只能懂个大概,黄先生说话也带口音,不过声音极洪亮,情感极充沛,令人印象深刻。在喧闹的书博会现场,能坐下来听壮族地区植物介绍的人并不多,不过那些没有从头听到尾的人,或许也错过了很多神奇和美好。
(资料图)
比如,两位先生介绍,壮族地区是一个植物王国,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进当地的文化习俗之中。当地有植物崇拜,每个村都有一棵神圣不可侵犯的大树,榕树、木棉,或者龙眼,树下往往有土地庙,人们必须对这棵树毕恭毕敬,这棵树结出的果子不能随便摘,这棵树掉下来的枯枝不能捡去烧火,更不能在这棵树附近大小便,人们相信,要是冒犯了这棵树,就会遭到报应。
植物崇拜是因为植物确确实实是人们生活的依赖,也能给人们带来庇护。两位先生说,壮族人相信,人身上的每一种病都可以找到某一种植物来治疗,只不过有时候我们还没有找到那种植物而已。在壮族地区,每个刚出生的小孩都会用植物煮的盐汤祛湿。中草药多种多样,传统习俗也多种多样,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如果有女人背着孩子回娘家,会采一枚青茅叶子插在背带上,到娘家后进门把叶子烧了,然后带着娃儿跨过去,就能保孩子安康。而柚叶芳香能辟邪,往往被挂在窑口或者临产产妇的家门口。
壮族地区还能包一种巨大的粽子,200斤糯米包成一个粽子,粽子里可以放下整条猪腿,煮熟之后色香味俱全,堪称世界第一,能包这么大的粽子,是因为粽叶够大够结实,粽叶清香融入粽子,还有清凉解毒的作用。
五色糯米饭也是如此,黑、红、黄、白、紫,白是糯米本身的颜色,其他颜色都来自植物,如黑色即以黑枫叶染成,入锅时其实是灰色的,蒸熟出锅才是黑亮黑亮的。
壮族地区的人对植物的称呼自成系统,所以蒙先生这本《壮族植物文化探微》,在语言意义上把壮族地区的植物放置到了现代植物学的体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填补空白的事情。特别好玩的还有据此延伸出来的壮语体系中对事物的命名方式,比如汉语的“枫树”,在壮语中是“树枫”,这种命名方式的特点,是先认定这是一棵树,然后再认定是树的类别。也就是先认本质,再论其他。好比汉语中的“男人”“女人”,在壮语中也是“人”在前而“男”“女”在后,是一种“先把所有人都看成人,再区分其他”的命名思路。
我当然不懂壮语,也不懂拉丁语,更不懂壮语体系和拉丁语体系中的各种植物名称,但我喜欢听这些植物有关的丰饶、有趣的事情,喜欢想象一个人找到一棵树,住下来,因为这棵树能治他的病,也能让他的生命安定下来。前些天读到一本画册,一位著名的画家画了很多家中的静物、植物,画面虽美,但觉得室内的盆栽再好看也终归局促,画笔再绚烂也终归狭窄,不像宋人山水,满目山水,怪石松涛之下,一座小小的草庐,一个更小的人,都像大自然中的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人再小,形态却是安然的,是真正在天地自然中的安适和宁静。凝视这样的画,会让人想象画中人心意随流水起伏,随飞鸟高翔,随风拂树叶,安静而丰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如果我们本来就喜欢花草树木,喜欢高山流水,就不该让水泥盒子隔绝生命对自然的本能亲近。不过还好,就像书博会那天的美好经历,虽然是在人造的现代化大型建筑里,依然有人在讲植物,讲自然,而在讲述的那一头,依然有那么多人,真正生活在自然中。
记者:钱欢青 编辑:江丹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