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21:16:54 来源: 燕梳楼2021
作者 | 梳子姐
《焦点访谈》终于回归应有的监督功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7月31日晚,《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甘肃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问题,2016年县政府通过公开采购,由社会资本方甘肃第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榆中政府所属的平台公司“榆中建投”共同组建成立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公司。该项目是一个PPP工程,总投资9.52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谓PPP共建模式,就是采用政府全额付费方式,按照双方合约,未来20年政府每年向社会资本方也就是甘肃四建支付费用,按照付款方案,投入运营第一年,榆中县政府支付5000万,随后费用逐年增加,最高时每年支付1.8亿元,总共支付21亿。
说白了与按揭买房没啥区别,无非分期付款的主体由个人变成政府而已。
投资9个亿,20年后收回21个亿,这个买卖稳赚不赔。现在问题来了,“市民公园”建了7年多,到现在还没有完全交付,更重要的是榆中的财政非常吃紧,2023年全县财政预算收入6.7亿,而债务支出高达12亿元。
一个入不敷出的县城,斥资9亿,负债21亿去修公园,被定位为面子工程。
榆中县并不是第一次因为面子工程出名挂号,2016年至2019年,该县耗资5300余万元在县城北出口修建两座仿古城门、两个小广场和一座雕塑被全国通报,时任县委书记王晓宁受到党内严重警告、政务记大过处分,时任县长王林受到党内警告、政务记过处分。
住建部给出的定性是,榆中县属于国家贫困县,没有将有限的财力优先用于民生改善,举债在城市出入口“造景”“造门”,盲目立项、搞“形象工程”。
从时间轴来看,“市民公园”与仿古城门都是同步立项开建的,只不过问题暴露得晚一些罢了。
并且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项目都是作为正面工作进行大力宣传的。2017年9月,《兰州日报》一篇文章中提到,按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榆中县始终坚持上接中央政策,下应群众意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其中人民对修建县城北大门呼声高、夙愿久,榆中县结合北出口整治筹资4200万元按秦汉风格修建两座城门,配套的蒙恬飞骑斥匈奴雕塑落成,建成了从县门到城区的宽40米投资12487.85万元的迎宾大道……
那时候榆中之所以敢于大搞建设,很重要的底气是县城房价上升快,土地财政收入高。
2013年榆中房价平均3000元/㎡,2019年初新房平均价格7200元/㎡,2017年榆中土地成交面积居兰州各区县首位,成交价近132亿元。
按照这种预期走下去,花5000万修个城门楼子,花9亿修个公园不会有任何压力。
人算不如天算,对于县城来说,土地财政的好日子如昙花一现,转瞬就被打回原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绝大多地方嘴上喊着过“紧日子”,实际上还没有走出土地财政的幻觉,更没有想到“紧日子”完了是“苦日子”。
到底该怎样当家理财,既堵住以前的窟窿,又把眼前的局面支撑下去,还不给后人制造麻烦,这是一个非常现实棘手的矛盾问题。
看到榆中县的现状,很容易让人想起云南独山县,2010年独山全县GDP只有24亿,财政收入一年仅2.1亿,居然举债400亿打造水司楼等一批世界级项目,背后推手就是强人县委书记潘志立。
现在潘志立到监狱里独享清静去了,留下的烂摊子几乎无法收拾。
从榆中到独山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决策建设这些大项目、大工程时民意严重缺位,无论有钱没钱,都是“一把手”意志。
可以说完全靠运气,遇到有远见、能力强的“一把手”,能够科学立项,把民生和发展都兼顾好,不至于留下太大后患,遇到胆子大、胡折腾的领导,让地方财政几十年都翻不了身。
严格地说,涉及重大投资的建设项目,政府提出思路和方案后,必须提交人大进行充分讨论,必要时还要作出说明解释,争取绝大多数民意后才能开干,绝对不能脱离实际拍脑门子随意决策。
以榆中的“市民公园”项目为例,若经过媒体公示、人大讨论、市民听证等多个环节,大家觉得可以修,那么就算背着再高的债务,也怨不得谁。如果只是少数领导凭主观想当然,自以为是就匆匆上马,那么老百姓没有义务为此买单。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原则,这个原则不能是虚的,至少在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具体事项上要有所体现。
我们也相信,如果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绝对不会拿着大把钞票去修城门楼子,修大公园,修水司楼,而是怎样把教育办好,怎样改善医疗条件,怎样扶危济弱,怎样改善公共服务,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个来钱容易、花钱不眨眼的时代退场了。
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先从学会花钱开始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