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6 06:41:4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资料图片)
《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书影。供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论及江南,人们总会想到一方人间烟火气息之外的世外桃源,那里处处是吴侬软语、小桥流水、园林苏绣。览观历史,书卷前的思绪常常飘荡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希冀从过往灰烬的余温感触到先人的冷暖。谈到美食,鲜嫩的松鼠鳜鱼、软糯的重阳糕,味殊清隽的海中珍馐……无穷无尽的人间美味总能让注视者垂涎三尺。江南、历史、美食,三个主题都极富内容,这不禁让我遐想,当江南、历史与美食故事在同一本书中相会,将创生出怎样的人文风景?
在邹赜韬博士新著《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简称《江南烟火》)里,我寻找到了答案。通读下来,我觉得《江南烟火》是一部立足厚重历史、放眼广阔民间、珍藏传统美食的优秀饮食历史、江南文化作品,她的面世为秀美江南增添了一笔源自历史记忆的烟火气脚注。
我们常说的“烟火气”意指“生活气息”。2022年,“烟火气”被《咬文嚼字》评为当年“十大流行语”之一。可见,人间烟火是终日奔忙的今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尤为渴望的心灵慰藉。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先生题写的《江南烟火》书名里的这个“烟火”,既指灶台上滋啦作响的家常美味,更怀想着百年前民间饮食那浓浓的生活气息。作者广泛搜罗各种史料,挖掘、再现了被主流历史书写边缘化的“小民”——邹赜韬就此吐露了他研究这些“小人物饮食生活”的初衷:不论是城摊小贩的吆喝声,还是锅里噼里啪啦的油溅声,甚至于一块臭豆腐,“都是城市民间饮食最经典、最富烟火气的一景,理应在民间饮食谱录中占有一席之地”。
烟火气既源自家常菜的亲切,也与餐桌边人与人的亲和密不可分。人情暖意,是市井中烟火气不散的情感渊源。如果把《江南烟火》置于地缘社会学的视野来考量,你会发现书中内容远不止美食本身的历史沿革,更是一部长三角区域互动联络的相知相亲史。长三角一体化的饮食渊源、江南平民生活的底蕴交错,都能在《江南烟火》中见斑窥豹。且看书中谈到的,扬州客人初尝宁波海鲜时的惊喜与惊异、上海南汇与浙江奉化水蜜桃的一脉相承、苏帮面馆在上海的如日中天,饮食让言语殊异的江南各地民众互通所好、建立真切而开放的人文认同,这当中洋溢出的烟火气,远比土产食材、地方小吃流露出的烟火气来得多、来得旺。
笔者生长在中原,读研究生时才来到秀美江南。虽然之前生命历程的很长一段都与江南无缘,但当踏上这片温婉多情的土地时,我瞬间爱上了“江南”这两个字眼,以及她蕴含的一切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尤其是江南糕点,青团、桂花糕、芡实糕、定胜糕……司空见惯的地方普通食材,在江南人的巧手里蜕变为一只只又精美又可口的“艺术品”,这实在让我感佩不已。在《江南烟火》的很多章节,我都能找到“化平凡为神奇”的案例。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是,江南人不但能把吃大闸蟹这件事“搞复杂”,精致地操起“蟹八件”,也能“化繁为简”,用一根稍作改造的筷子剔出所有藏在“死角”里的鲜甜蟹肉。合上书页,忽然想到我的这番感叹,其实也是《江南烟火》中烟火气的一种呈现:民间的不等于粗糙的,百姓的也可以是惊艳的。本书刻画的江南民间饮食传统,很好地验证了“高手在民间”这句老话。
人间真味在寻常生活构成的历史长河中缓缓流淌,我们在故人的下游,也在未来的上游。昨天的近代民众,今天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都会对脚下这片共同的秀美江南,产生难以割舍的依恋情愫。我想,《江南烟火》是秀美江南过往的一笔脚注,更是江南生活文化传承、江南人文基因传递的一篇索引,她保留了丰富的细节、承载了深沉的情感,连接着江南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作者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