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 05:09:15 来源: 百度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明案款认领。”提示音响起,兴山法院执行法官黄选鹏打开手机一看,激动地说:“100万元执行款终于到账了!”
事情还得从2018年说起……
2018年7月,法院判决湖北某建筑公司支付刘某某工程款尾款100万元及利息。判决生效后,湖北某建筑公司迟迟不履行,刘某某无奈之下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执行法官发现该公司涉及多起诉讼案件,名下账户已被冻结,仅查控到4万余元。因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最终该案终结了本次执行程序。
终本并不代表不执行,“案结事未了”像一块石头压在法官心头。
案件在2020年1月迎来转机,执行法官得知被执行人湖北某建筑公司在潜江有房产,立即驱车300多公里,对该公司的房产进行查封,并顺藤摸瓜找到了该公司的负责人。
“公司的债务纠纷很多,资金基本都被冻结了,但是我认为我们公司还有机会翻身,恳请法院暂时不要处置查封的公司房产,给我们留一线生机。”该公司负责人恳求执行法官。
执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杀鸡取卵,经调查核实,执行法官分析认为,若此时处置查封的房产很可能会成为压垮该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执行法官于是与申请执行人刘某某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沟通,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刘某某同意对该公司的房产采取查封而暂不处置的“软措施”,该公司承诺在2023年8月15日之前支付执行款100万元。
2022年,该公司的业务逐渐回到正轨。2023年7月28日,该公司主动将100万元执行款打到了法院账户,及时兑现了还款承诺,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原标题:《“软”执行收获百万“硬”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