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02:31:41 来源: 新闻晨报
环球影业出品、克里斯托弗·诺兰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奥本海默》今日起正式全国上映。继《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信条》之后,诺兰带来了他迄今为止最为雄心勃勃的力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该片根据普利策奖获奖传记《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改编,讲述了理论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二战期间领导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的战后境遇,包括所遭受到的调查等。
IMAX胶片摄影机带来的独特质感、顶级卡司阵容呈献的精湛演绎、实景实拍打造的真实震撼的感官体验,这些都是《奥本海默》此前提前观影活动后观众给出的评价,那么对于之后几天准备去观看这部传说有些“观影门槛”的影片,大家可能需要了解以下这些关键词(不涉及剧透),这样会更快地进入影片故事和人物内心世界,。
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也称为曼哈顿计划。
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
影片《奥本海默》则在大银幕上再现了曼哈顿计划从组建团队到计划完成的过程,包括着重展现了三位一体核试验。
拍摄《奥本海默》时,诺兰采用了IMAX 65mm胶片结合65mm大画幅胶片拍摄,其中包括史上首次采用IMAX黑白模拟摄影技术拍摄的段落。
诺兰认为大画幅摄影首先能带来极高的清晰度,这种清晰度可以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因为《奥本海默》是一个在范围、规模和跨度方面都很大的故事,他希望观众就像是身处在发生这一切的房间中,就好像参与其中,在这些重要时刻与这些科学家进行对话。
诺兰在拍摄《奥本海默》黑白场景时还用到了一种新的胶片。
最初剧组打电话给柯达公司,问他们是否有65毫米的黑白胶片,柯达的回答是没有也从来没做过,后来柯达接受了挑战,为剧组提供了刚生产出来的全新胶片样品,测试后效果非常好,于是正式拍摄时诺兰就用了这款全新制造的胶片。
《奥本海默》中,关于奥本海默相关的剧情都是彩色画面,而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刘易斯·斯特劳斯发生的事件是黑白的,这其实不是诺兰第一次在电影里这么处理。
在《记忆碎片》中,诺兰也区分了黑白画幅和彩色画幅,而在《奥本海默》里因为有不同的时间线,观众看到不同色调的画面就能够马上了解到这两个时间线的区别——黑白画面是刘易斯·斯特劳斯视角时间线的故事和回忆,而彩色画面是奥本海默视角。
如上文所说,影片中黑白画面是诺兰第一次使用IMAX黑白胶片进行拍摄,它的清晰度是IMAX的清晰度,这能够打造视角转换的感觉,让观众更加沉浸。
曾经有网络谣言称,诺兰为了拍摄《奥本海默》中三位一体核试验的核爆炸火光和蘑菇云,在新墨西哥引爆一枚真正的原子弹。
这当然不是真的,诺兰是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特效总监斯科特·费舍尔和安德鲁·杰克逊合作制作了电影中原子弹的爆炸场景。准备时诺兰提的要求是不能使用电脑生成图像。
于是杰克逊和费舍尔开始进行实验,他们将乒乓球撞在一起,向墙上扔油漆,调制发光的镁溶液等等,并用各种帧速率的小型数码相机对它们进行近距离拍摄。
目前来说,电影中实际的原子爆炸图像如何制作仍然是高度机密,制作这些图像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曼哈顿计划”,制作团队就像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
为了创作《奥本海默》的配乐,克里斯托弗·诺兰再次找到了奥斯卡得主、作曲家路德维希·格兰森,两人曾在诺兰上一部电影《信条》合作过。
制作时,最初诺兰对《奥本海默》的音乐没有预设想法,但他提供了一个初步想法,建议音乐家以小提琴为基础来创作配乐,因为诺兰认为小提琴非常适合奥本海默。
“它的音调非常不稳定,完全取决于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它可以在一瞬间非常美丽,也可以瞬间变得可怕或令人不快。所以,小提琴的声音有一种紧张感,具有神经质的风格,我认为这符合罗伯特·奥本海默高度紧张的智力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