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吴基民:一个普通市民的担当

2023-08-23 17:19:54 来源: 新民晚报

整整一年七个月,瞿秋白是在紫霞路68号度过的。这儿值得立个碑,以纪念党史上的一段难忘岁月。

1931年5月22日,申报广告栏刊登了一则火柴盒大小的广告:说是南市紫霞路68号有一间客房出租,希望租客是一个读书人。于是,第二天就有一对夫妻前来签约,第三天那位名叫林复的男子就带着妻子搬了进来。而林复就是被国民政府悬赏2万大洋通缉的所谓共产党要犯瞿秋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顾顺章叛变后,遭受王明一伙打压,搬到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贫民窟的瞿秋白突然接到周恩来的通知,说是党中央内部出了大事让他立即搬家。当晚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搬到杨之华的亲戚处过了一晚,然后又搬到愚园路树德里沈雁冰即茅盾家里。茅盾家虽还算宽敞,但仅为一个三层楼的大统间,一间房住两家人颇为不便,更要命的是茅盾家访客颇多,一旦来人,瞿秋白夫妇怎么躲、躲哪儿都是问题。这一天冯雪峰来茅盾家,瞿秋白对他讲,中央已同意我请假一段时间搞创作,你是否能帮我找一个可靠的住所,能够居住较长一段时间。冯雪峰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有呀!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段。

紫霞路68号谢宅,是谢旦如的私宅,他写诗时又用澹如。谢旦如1904年生,福建人。谢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到谢旦如时,他经营着一个很大的钱庄。但他志不在经商,1924年他在好友应修人的介绍下,加入了由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发起的“湖畔诗社”,以诗会友,结识了许多左翼诗人朋友。为了出书方便,他出钱开了好几家书店,还在四川路上的公道书店楼上,秘密开了家小型印刷厂。左翼五烈士牺牲后,刊登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记念》檄文的《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就是由这个印刷厂印制,并由公道书店发行。几乎所有的费用都由他一人承担。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担当!当冯雪峰向他提出,有一个被当局通缉的共产党员需要在他家避难几个月时,谢旦如一口答应了下来。

紫霞路68号地处华界,靠近黄浦江老码头天主堂附近,闹中取静。建筑主体是一个很大的三开间三进的石库门院落,打开大门,有三排住房三个天井,头排是会客厅和饭堂,二排主要是书房和客房,三排才是主人的卧室。当时谢旦如的父亲已去世多年,当家的是他的老母亲。谢旦如回家以后只对自己的夫人钱云锦说,自己一个文友林先生身体欠佳,想到我家住上一阵子。然后两人一块儿去见老妈,对她讲想把客房租了,挣点零花钱。老妈想,自己家从不缺钱,但儿子要这么干总有他的道理,便答应了。谢旦如起草了租房启事登在申报上。一切都有板有眼、合理合法,化名林复的瞿秋白夫妇就住了进来。

从局促逼仄的大西路搬到宽敞明亮的紫霞路,瞿秋白夫妇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东厢房东南两边的窗十分敞亮,太阳好的时候,阳光能洒满半个屋子;而西厢房存有许多藏书和一些现当代的书刊,让瞿秋白和杨之华如入宝山。多年后钱云锦在回忆这段情景时写道: 不久瞿秋白进了书房乐而忘返,杨之华也是满心喜悦,她进了书房,一天也出不来。一日三餐,他们两家都是在一起吃的。秋白喜欢聚会谈天,而大伙儿都喜欢听他说。秋白也喜欢听收音机,谢旦如让仆人再去买了一架放在他的屋子里。杨之华后来回忆,瞿秋白曾多次说,住在谢旦如家里的日子是他一生中最平静、最安逸、最舒心的日子。

除了冯雪峰,党内其他人都没来过这里。瞿秋白是个战士是个学者,他让谢旦如帮忙买来需要的书刊杂志,谢旦如专门安排人,每天第一件事就给林先生买这些书刊。在谢家的一年零七个月里,瞿秋白伏案疾书,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章和译作,分别编入杂文集《乱弹与其它》、论文集《现实一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以及《海上述林》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左翼文化运动的指导者。

一天上午,冯雪峰来到谢家,兴致勃勃又颇带神秘地告诉瞿秋白,要带他去见一位朋友。仆人给他们雇来两辆黄包车,一前一后穿过小半个上海,来到四川北路底拉摩斯公寓。原来是去见鲁迅先生。这是两位文化巨人的第一次见面。这一年鲁迅52岁,瞿秋白33岁。多年后许广平记下了这次见面:我是听瞿秋白上过课的。他在讲台上一身西装,风度翩翩,口若悬河……但现在却剃着光头,圆面孔,沉着稳重,完全变了模样。两人一见如故,话题一个接一个,滔滔不绝,无话不谈。为了庆祝两人见面,午饭时还破例喝了点黄酒。饭后都没休息,又泡了壶热茶,兴致勃勃地接着谈,一直到夜幕催人才告别。

1932年9月1日,鲁迅和瞿秋白第二次见面,那是在紫霞路68号谢旦如家里,鲁迅先生在日记里记下了这次会面:“午前同广平携海婴访问何家夫妇。在其寓午餐。”何即秋白,当时许多朋友都称秋白为何苦。钱锦云回忆,这也是冯雪峰带的路,先生还给孩子带来了玩具。当时鲁迅先生和瞿秋白都没几个知心朋友,鲁迅书赠了一副对联给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何等的感情。

鲁迅先生来过以后,谢旦如知道这位林先生十分重要。他原本好客,但此后便深居简出,基本上不再邀请朋友上门。一旦来了客人,只在第一进的客厅里待客,不再让朋友进书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日冦扬言要轰炸南市华界。谢旦如特意在法租界毕勋路(今汾阳路)租了两套公寓房,将瞿秋白夫妇和自己一家一道搬去,一直到5月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警报解除,才搬回紫霞路68号。

1932年12月11日,当时中央已经准备调瞿秋白赴中央苏区,在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中担任教育人民委员。为了让他有一个更隐蔽的地方待命,中央特派陈云同志到紫霞路68号接瞿秋白去新的居所。从1931年5月25日至1932年12月11日,整整一年零七个月,瞿秋白是在紫霞路68号度过的。这儿值得立个碑,以纪念党史上这一段难忘的岁月,体现我们党,我们人民,对一个普通人谢旦如的侠义肝胆,一个普通市民的担当的致敬。(吴基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