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1 07:36:17 来源: 九派新闻
8月28日,华东理工大学网站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上海市教育功臣、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胡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8月27日3时14分在中山医院(上海)逝世,享年89岁。
(资料图片)
胡英院士1934年6月19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湖北省英山县。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并留校工作,历任化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胡英院士是我国化学工程和物理化学界的一代宗师,曾任教育部工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化工学报》《化学学报》《Fluid PhaseEquilibria》编委。198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被授予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胡英院士长期从事分子热力学研究,提出统计力学理论推导、计算机分子模拟和实验测定相结合的现代分子热力学研究方法,引领国内流体分子热力学研究30余年,为我国化工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上世纪80年代,突破传统认识束缚,首次提出流体混合物的局部组成随密度降低反而增强的思想,并构筑了反映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的流体径向分布函数模型;针对含氢键的缔合分子混合物系统,建立普遍化状态方程,可应用于任意化学缔合和物理作用的流体。90年代,系统开展高分子溶液和共混物的研究,开发了基于格子模型的高分子溶液相平衡分子模拟方法,建立了具有严格统计力学基础、形式十分简洁的高分子系统状态方程和混合亥氏函数模型,可以准确计算高分子系统的pVT关系和各种复杂的相平衡;在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任意分布多分散系统相平衡计算的样条函数导数法,构建了多分散系统的旋节线和临界点判据。2000年以后,建立了能描述固液界面高分子分布和界面性质的高分子密度泛函理论,首次提出将分子的电子云结构和非均匀流体的密度分布纳入统一的密度泛函理论体系进行研究的思想。1988年“气体溶解度的分子热力学研究”、1990年“缔合系统分子热力学研究”、1992年“通过温度、压力和液相组成的测定获得完整汽液平衡数据的研究”3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高分子系统的分子热力学”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多分散系统的连续热力学”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2010年获流体相平衡国际会议PPEPPD卓越成就奖;2011年“复杂流体的分子热力学”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出版《流体的分子热力学》《应用统计力学》《现代化工热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等专著。
胡英院士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中国化学化工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推动了全国面向21世纪的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主编《物理化学》(第一至第七版)教材和《物理化学参考》,首创性提出物理化学新框架;提出“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学思想,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化学化工领域的专家。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多项奖励。
胡英院士一生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德树人、务实求真,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堪称师者典范和学界楷模。他一生潜心育人、甘为人梯,是诲人不倦、桃李天下的大先生;他一生追求真理、治学严谨,是勇立潮头、引领前沿的科学家;他一生贡献学校、鞠躬尽瘁,是令人尊敬、功绩卓著的教育家。他的不幸离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和华东理工大学的重大损失,全体师生及海内外校友万分悲痛。
胡英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3年9月2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漕溪路210号)大厅举行。
谨此沉痛讣告。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