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外科医生10年间手绘数百幅医学画作:希望能让患者和家属更直观地了解病情

2023-08-20 08:40:28 来源: 青瞳视角

近期,一名女外科医生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医学画作引发了网友的关注。这些画作画工精细,色彩鲜明,在准确展现人体结构和手术过程的前提下也不失美感。8月1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了画作作者、来自河南省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的副主任医师白辉凯。白辉凯表示,自己从小就有绘画的梦想,创作医学画作已有10年时间,目的是希望让患者和家属更为直观地了解病情。

十年坚持创作数百幅画作 让患者及家属直观了解病情


(相关资料图)

2013年,白辉凯要在即将参加的一场会议上作发言,然而现有的图片和资料却难以表现出创新点所在,因此,她便决定将所需要讲解的内容用手绘成图,添加进PPT展示。 “通过绘画的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表现出细节和亮点,对我的发言讲解帮助很大。会后也有不少人来问我有关手绘画的事情,反响很不错。”白辉凯表示,自己从小就有一个绘画的梦想,虽然学习过一段时间,但是最终还是没能从事美术行业。“所以以此为契机,我就一直将手绘医学画作这个事情坚持了下来。到现在已经有10年时间了,平常用掉的绘画本就有五六个,画了有三四百幅作品。”

对于这样做的好处,她说,大部分患者和家属可能对我们的专业名词不太了解,在手术前的沟通中,只是口头向他们表述,是很难描述清楚的。如果展示同类案例的手术照片时,部分患者和家属也会有一些畏惧情绪。以手绘画这种形式沟通,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好地接受和了解病情。

“患者能很直观地了解到,手术部位怎么去修复、如何做处理,对手术的步骤和安全性也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我的很多作品是在日常工作的简笔画中衍生而来的。”白辉凯说,她也经常在自己科室的科普公众号“手足维修4s店”上发表相关画作,让更多患者“想要去看,看得明白”。

据白辉凯介绍,该公众号运营至今已有将近4年时间,主要发布医学科普相关的内容。

查阅文献结合经验确保画作准确 每一处细节都下功夫标注清晰

白辉凯表示,目前自己所画比较多的两类题材是畸形矫正与皮瓣修复。“一般来说,每一类题材的第一张画准备时间最长。我需要先打好底稿,在画出这一部位的解剖层次与结构后,后续工作就会轻松很多。后面同部位的不同内容只需要在第一张的基础上修改就可以了。”

她说,在创作每幅画作之前,都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确保内容、比例等要素的准确。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白辉凯的作品以彩铅画为主,对此她表示,选择彩铅作为主要绘画工具,主要是因为彩铅比较方便携带,不论在何地,我可以直接从衣兜中拿出来就画;其次就是颜色边缘比较清晰,细节方面也能处理得比较好,一些小血管也能标注清楚。

“我之前也尝试过用水彩作画,但是作品的颜色往往过于鲜亮,颜色的过渡融合比较困难,有些地方不能画得很细,而且水彩颜料的携带和使用也不很方便。”她告诉记者,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她还会在绘画的细节上下功夫。

比如要做一个肌腱转位的手术说明,就会将涉及的肌腱用醒目的颜色标示出来。再比如创面再生需要移植皮肤,这块皮肤取自哪里,涉及哪些血管,也都会一一标注清楚。

白辉凯介绍,结构简单的画作她大概只需要半小时左右即可完成,复杂一些的可能就需要三四个小时。

希望将手绘医学画作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虽然白辉凯的画作除了细致,还给人一种彩色而灵动的感觉,但她说,实际上无论是手术过程,还是自己手术时面对的画面,都没有画作那样美好。她说,自己的日常工作写照,如同自己的签名一样——“爱画画的女医生刀枪剑戟的生活”。

“我们科室的业务有时候也会用一些电锯、锤子之类的手术器具。可能会有点血腥。但正如我的一条视频文案中所提到的,化残缺为美丽正是我们的工作。”白辉凯说,自己也希望通过绘画这种方式,将常人眼中的手术场面和人体组织,画成彩色而灵动的画作,让更多人去知晓背后的原理和过程。

“刚从医那会,对很多东西不太熟悉,再加上工作确实也比较忙,都快要忘记自己有绘画这个爱好了。也幸亏有这个契机,能让我找回自己曾经所热爱的事物与梦想,算是以另一种形式做着美术的工作吧。”白辉凯告诉记者,在开始业余创作医学画作之后,这也成为了她生活中的情绪调味剂,2019年,她还跟着网络课程自学了水彩、素描等画法,现在偶尔也会画一些花草虫鱼等题材的作品。

比较可惜的是,今年以来由于工作繁忙,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比较多,科室的“手足维修4s店”科普公众号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

谈及未来的规划,白辉凯表示,自己会将手绘医学画作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现在我正为近期的一场专业培训班绘制作品,如果有机会,我们的公众号也会尽快恢复更新,我也会继续创作,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的医学科普知识。”

实习生 李浩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王朝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