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3:35:15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刘丹在给紫砂壶喷水加湿。 图②:爱德培训学校老师唐国忠在指导学员制作紫砂壶。 图③:本报记者白光迪(右)在学习紫砂壶制作技艺。 以上图片均由李昆摄
深褐色的泥块拍打成条,游尺在上面画出圆形,再将长方形的泥条粘合在围座四周,堆围成筒状结构,蘸水的毛笔轻轻掠过泥片连接处,用竹拍子从内抵住主体,鳑鲏刀在外圈压实缝隙……
(资料图)
江苏宜兴爱德培训学校教室内,为期两周的紫砂非遗传承培训正在进行。紫砂艺人张亦在讲台上详细讲解硕果壶(紫砂壶的一种壶形)的制作要点,学员们边看边在下面模仿演练。
这里是宜兴市残联下属的培训学校。结合宜兴的产业优势,通过特色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爱德培训学校帮助不少残疾人实现了就业创业的梦想。精美的紫砂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残疾人学习制作紫砂壶,要克服哪些困难?掌握技能后的就业之路如何走?记者进行了体验采访。
不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也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与方向
坐在教室里,参加培训的学员刘丹成了记者的“师傅”。“你也来试试吧,很有趣的。”刘丹说着将泥料递过来。没想到,看似简单轻松的动作,自己上手却是另一番景象。将泥料用棒槌拍打成泥片和泥条的这一步就状况不断。由于控制不好每一次捶打的力度,泥条常常厚薄不均,刚把厚的地方打薄,就发现泥料的形状产生变化,长度又不够了;试图修补长度,“厚薄困局”又再次出现……
一会儿工夫,记者急得满头大汗,困在了最基础的准备环节。刘丹上手帮忙,笑着安慰:“做不好很正常,我当初学做紫砂壶,光打泥条就练了3个月呢!”
原来,今年28岁的刘丹已是一位从业3年的紫砂壶制作师,曾经在爱德培训学校进行了3年系统的学习,这次参加的培训属于提高班。
仿古梅、竹韵、常青、一叶青莲……刘丹一边展示自己的紫砂壶作品,一边讲起了自己与紫砂壶结缘的故事。
职高毕业后,刘丹曾经尝试过好几种工作,但先天右下肢肢体三级残疾,让刘丹的求职之路多了几分坎坷。“我究竟能做什么?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那段时间,刘丹经常对着天空发呆,思考着未来。
困惑迷茫之际,2017年的一通电话,改变了刘丹的人生。
和桥镇残联向刘丹的妈妈推荐了爱德培训学校,学校根据学员残障类别和等级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班:为视障人士设立按摩班,为智力残障人士设立雕塑班,为聋哑人和肢体残疾人设立陶艺班等,并且配备了良好的师资条件还全程免费。
来学校考察后,刘丹选择了陶艺班,学习紫砂壶制作。“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做紫砂壶,帮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学习的3年时间,一周5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刘丹和同学们沉浸在紫砂壶的世界中。起初,刘丹只是想学一门谋生的手艺,没想到越学越投入,不满意的工序就返工到底,不满意的壶就打碎重做。曾经失败过多次的经历让刘丹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做出像样的壶。在学校封闭培训的日子里,放学之后他都要来教室加练3个小时,直到熄灯才回去。
“这把壶是哪位学员做的?是块璞玉,天赋很高但仍需打磨。”学习制壶两年半后的一天,紫砂壶大师赵曦鹏来到学校授课,无意中看到刘丹设计制作的一把壶,赞不绝口。前辈的肯定让刘丹备受鼓舞,坚定了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决心。
“从那一刻起,我觉得可以做一辈子紫砂壶,不会换了!”刘丹眼中流露出笃定的自信。2019年冬天,刘丹从爱德培训学校陶艺基础班毕业,比普通学员提前了足足一年多。
“壶与人”都要走向市场,打通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
紫砂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从学习入门到真正在市场上销售,至少需要六七年的时间。这是因为紫砂壶有上万种器型,每一类都需要特定的制作技巧。要想让残疾学员的作品走向市场、得到认可,只通过基础班的培训远远不够。
“基础班毕业后只能算是入了门,还需要通过实训来淬炼技能。”刘丹告诉记者,在学校培训时,自己制作的壶经常通过义卖活动被爱心人士买去收藏,但内心更希望大家是真正因为作品而买单。
为了让残疾人学员与市场接轨,宜兴市残联先后与多家紫砂制作基地签订实训合作意向,对学习期满、考核达标的学员开展实训。实训期结束,残疾人学员可以选择留在实训基地就业。
“在实训基地的实习,就是要让残疾人真正地融入市场。”鸿鑫隆紫砂残疾就业实训基地负责人范雪东说。实训基地中大大小小的精美工艺品摆满架子,其中不少作品正出自残疾人学员之手。
璞玉需要打磨。2019年12月,刘丹开始了他的毕业实训。刘丹至今记得实训第一天接到的任务——做20个子冶石瓢壶。这是紫砂壶的基础器型,刘丹对制作工艺早已烂熟于胸,很快便做完十几把,但负责品质把控的邱老师打眼一看就发现了问题。“小刘,你这把壶明针不到家啊,嘴把不在一条线上,这样的壶是卖不了的。”刘丹细细一看,果然出了问题,而这样的细节以前在学校时从未注意过。
烧制出来壶嘴发生歪斜、半手工壶出现接缝线、身桶出现不规则纹路……实训过程中,刘丹通过大量练习与烧制,一点点克服暴露出的问题。几个月过去,刘丹做的壶合格率越来越高,后来甚至成为“免检”师傅。
实训期结束后,刘丹选择留在基地继续打磨技艺,也实现了自食其力的梦想。“工资虽然不高,但也能满足日常开销,家里人终于不再担心我的工作问题了。”
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产业注入活力,开辟一条特色就业创业之路
技能培训让残疾人走出家门,重拾生活的自信。无论是在爱德培训学校,还是在实训基地,刘丹都交了不少朋友。
一起上课的袁露露,就是刘丹的好朋友。肢体残疾的她从小十分自卑,成年后把自己封闭在家不敢与社会接触。来到爱德学校培训之后,她开始尝试与人交流,性格逐渐开朗起来。“现在我一天不出门都受不了,感觉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如今,袁露露每天乘坐公交车出行,出门逛街、购物变成稀松平常的事情。
拄着双拐的唐国忠,是爱德培训学校的一名老师。平时,唐国忠负责陶艺班、雕塑班的日常授课,还是爱德培训学校校友会的联系人,为毕业的残疾学员提供就业指导和社会援助。这里,更像是宜兴残疾人们的一个“家”。刘丹和同学们即使已经毕业了,仍然经常回来听听大师们的提高课程。
2003年至今,爱德培训学校共办班100多期,培训学员超过3000人次,被评为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示范基地、首批全国残疾人“非遗”传承基地。通过学校的培训和残联的帮扶,宜兴目前已有残疾人陶艺工作室100多个,从事紫砂行业的残疾艺人400多名,拥有职称的占1/3。他们通过培训学习掌握紫砂制作技术,依靠当地紫砂特色产业谋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注入不一样的活力。
“宜兴通过建立残疾人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搭建就业创业帮扶体系,打造‘彩泥堂’‘大彬后院’‘蜀景苑’‘鸿鑫隆’等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开辟出一条残疾人特色就业创业之路。”宜兴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任倬表示。
如今的刘丹,心中有着更大的梦想——制作精品壶。技艺成熟后,他离开了实训基地,成为一家紫砂壶工作室的独立制壶师。“当时我每天都在做大订单的低端壶,特别渴望到外面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艺,做出精品壶。”
“这把壶蛮灵的哇,我儿子真有出息。”刘丹家里,父亲刘福昌把儿子做的一把常青壶翻过来调过去地看了又看。壶身通体平整富有光泽,收口之处十分自然,刘福昌爱不释手。
今年初,刘福昌将家中的一个房间改建成刘丹的工作室,地方不大却恬静温馨,“希望他有个属于自己的做壶的地方。”
6月的宜兴,梅雨让天气变得闷热潮湿,却是一年中制作紫砂壶的黄金时刻。
深夜午时,刘丹修饰着一把灵猴献瑞壶,几刀刻下,壶上的猴子霎时间灵动起来,栩栩如生。
“一把壶,一个故事。我的壶要给人们送去幸福和希望。”从椅子上起身,刘丹在茶桌前沏上一壶新茶,边咂边构思着壶的细节与神韵,茶香混杂陶土味沁润着整个房间。(本报记者 白光迪)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07日 第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