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10:27:49 来源: 江淮新闻网
本网讯(记者 史洪芳)1月18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四分之一的进出口额、三分之一的实际使用外资额,实现进出口1861.9亿元、增长26%,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266亿元、增长2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9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FDI)6.7亿美元;新增注册企业1.6万家、增长23%,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2.9个百分点。两年来,已探索形成了124项制度创新成果,经评估有18项为全国首创;总体方案(2020年—2025年)需完成的112项试点任务已落地见效102项,预计提前两年完成全部试点任务。
突出便利自由,开放引领有效彰显
(资料图)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围绕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加快推进便利化自由化改革。贸易便利度大幅提升。全国首创跨境电商保税零售进口退货管理新模式、竹木草出口检验新模式,大幅提升通关效率。开通合肥首条对欧盟固定货运航线(合肥—阿姆斯特丹),合肥国际货运航线增至7条。开通中欧班列113条国际线路、覆盖18个国家,基本实现对欧洲的全覆盖。
同时,投资便利度明显改善。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提升国际医疗服务、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便利度加快提升。推动首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落地芜湖,总规模4亿元,其中外资3000万美元。推动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证券化(ABS)产品在合肥发行,助力企业融资1.3亿元。
突出增势赋能,主导产业加速集聚
坚持“科创+产业”战略定位,开展差异化探索,以制度创新促进主导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开放创新初见成效。围绕主导产业开放创新需求,推出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的76项创新举措,解决了一批企业关注的堵点痛点。2022年,全区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70个,协议引资额3036亿元。
科创成果转化强劲赋能。在全国率先推出横向课题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10余家企业入选试点;深化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0亿元;拓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实现职务科技成果的批量转化。科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依托合肥科大硅谷、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平台,推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等试点,多路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突出赋权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企于基层,努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第三方组织的营商环境建设问卷调查,市场主体对办理建筑施工许可、政府采购、政务服务等事项持有较高满意度。
片区赋权应赋尽赋。建立实施了自贸试验区特别清单,推动向片区下放25个部门的212项管理权限,惠及近万家企业。高效服务惠企利企。推动全面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自贸试验区版54项便利化举措,探索推出企业开办“一业一证一码”“证照并销”等市场准入、准营、退出的全流程改革措施。加快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等改革,审批周期由60个工作日压缩到5个工作日。
突出协同联动,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经验,积极推进产业、科技、通关等领域协同创新。积极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5项案例入选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创新片区产业合作机制,组建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推动了政策标准共制、创新资源共享。与上海共建了长三角创新飞地与研发创新平台,形成了“研发在上海、产业化在安徽”的协同发展模式。在3个自贸片区以外的13个省辖市设立了联动创新区,实施了支持联动创新区建设十项举措。联动创新区积极复制推广全国和省级改革试点经验,推动形成了“区域评估”机制、林业碳汇模式、散装出口沥青产地检验模式等10项创新成果。
责任编辑:王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