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03:15:57 来源: 云南网-西双版纳发布
原标题:【媒体眼中的西双版纳】勐腊会龙村打造边境幸福村的“蝶变”样板
会龙村一瞥
(相关资料图)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会龙村,一幢幢楼房整齐美观,粉红色、淡黄色的墙壁与火红的凤凰花交相辉映,进村道路整洁通畅,村寨沟渠依山顺势,渠埂铺了红砖、垒了景观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健康步道。漫步村中,闻花香、听鸟鸣,令人心旷神怡。
会龙村民小组是勐腊镇补蚌村委会的一个哈尼族聚居自然村。曾经,这里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猪圈鸡圈乱搭,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6700多元。
近年来,随着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深入推进,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实施了152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47个建强基层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努力打造组织强、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的美丽家园。
会龙村通过建强组织、美化生态、振兴产业,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美丽“蝶变”。
会龙村民小组村寨
党员做示范,带着大家干
“村子变得这么漂亮,大家的腰包鼓了起来,邻里和睦融洽。党员做示范,带着我们干,教着我们干,我们也觉得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有奔头。”会龙村村民白云辉说。
“党支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顶梁柱,支部强才能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勐腊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党工委书记张兆勇说。近年来,会龙村党支部在选优配强领头雁、发展党员、规范制度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换届选举的时候我投了杨支书一票,他懂得多,还乐于助人。前年,我家豆子和西瓜收成不好,损失了1万多元,杨支书热心地跑到我家地里,一眼看出是我买的肥料不对,建议我更换。今年,我换了杨支书推荐的肥料,豆子和西瓜都长得很好,卖了接近2万元钱。”村小组党员李文忠说。
李文忠所说的杨支书,是会龙村小组党支部书记杨忠。自杨忠担任会龙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支部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在理论学习、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强边固防等方面作表率,带动群众积极参与,逐渐形成了“支部干事有人跟、党员说话有人听、遇事大家一起干”的良好局面。
环境清爽了,心情舒畅了
近年来,勐腊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行动,全覆盖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积极推进“五面红旗村”创建、“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改善。会龙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将生态文明写进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开展“清河行动”“护林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红黑榜”评比,引导村民做生态环境的“守护者”。
为解决村里私搭乱建、家禽牲畜粪便等问题,党员户、干部户带领群众拆除彩钢瓦、围墙,搬迁猪圈、鸡圈,将橡胶自凝胶块、木料等转移到指定位置,以前拥挤脏乱的村落一下就“清爽”了起来。
为了让村子更“靓”,村党支部还划分了党员责任区,党员带领群众对景观台(花台)、路面、下水道等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提升,每家每户都规划打造了小菜园、小花园、小庭院“三小园”,栽种各类特色花卉、果苗和野菜。
“村子现在很干净,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草,吃完饭散散步都觉得很舒服,心里特别舒畅。” 村民曹忠梅说。
产业兴起来,日子旺起来
“我们哈尼族有句俗话‘天帮忙、人努力’。我们村有很多资源,但就是不会用,村民的收入上不去……”村民张顺福感叹道。
过去,会龙村村民以种植橡胶为生,人均种植7亩左右,产业单一。“最开始让大家发展一些其他产业,群众也不太愿意,也不想外出。”补蚌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罗永才介绍,为了让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村干部和党员在州、县、镇“挂包帮”干部的指导下,利用有利气候条件,让大家发展其他产业。有的村民种植了反季节果蔬,有的村民种植了沃柑,有的村民种植了小玉米,有的村民外出务工、增长见识,还有的村民自学养猪、养鸡、养牛等。
为规模化发展产业,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互帮共赢模式,发展香菇、冬茸等人工菌类种植产业,增强村民的“造血”机能。
此外,会龙村党支部还带领38户农户运用临近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养殖蜜蜂,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发挥村寨紧邻“望天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与望天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村企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特色民宿,吸引游客到村内住宿消费,促进村民增收。
为让民宿和农家乐更有吸引力,两年来,会龙村每年都举办“乡村美食”争霸赛,用办赛的形式,宣传、展示哈尼美食。
目前,全村43户人家有23户人家已开设或正在筹建开设民宿,有可接待游客民宿房间40间,已开办或意向开办农家乐12家;种植沃柑50余亩。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8万元。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