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2 11:12:22 来源: 光明网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作者:邱勇(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相关资料图)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就是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创造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重大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党管人才是根本保证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高校必须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各项部署,发挥党管人才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优势,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实施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做到事业引人、平台助人、保障宜人、感情暖人,努力把中国大学校园建设成为世界人才的向往之地、心安之处。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把稳人才工作政治方向,坚持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并重,坚决扭转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忽视政治、淡化政治、避谈政治、远离政治倾向,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掌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感悟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紧扣新时代知识分子特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理论学习的覆盖率和有效性,加强对学术骨干教师的政治吸纳。倡导“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做好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广大教师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是初心使命
高校教师是文明赓续的传道者、民族复兴的筑梦人、学生成长的领航员、学术创新的主力军,对学生承担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职责。高校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定“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的自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坚持师德师风第一评价标准和教书育人第一学术职责,教育引导教师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做“四有”好老师。大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潜心学术、倾心育人的教师以崇高荣誉和充分肯定,形成以大师培育大师、以大师成就大师的文化氛围和条件保障。着力解决高校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底线,对师德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高校肩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要坚持“四个面向”,深度参与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深化科研组织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和完善大学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人才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基础研究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给予基础研究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让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不断提升“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一批面向产业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人才协同效应,推动学科“大交叉”、承担国家“大项目”、打造攻坚“大团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施展才华、成就事业,推动一批又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中涌现出来。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
人是事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持久力量。一方面,人才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主体;另一方面,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是为了培厚人才成长的沃土,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高校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先导性和突破性作用,持续发力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紧紧牵住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教师队伍分类管理制度,促进人才各按步伐、共同发展,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倡导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价值取向,将教书育人情况、学科领域活跃度和影响力、承担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情况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推进科研经费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分配等与人才称号脱钩。学术评价注重分类多元、科学规范,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增强服务人才意识和保障人才能力,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力戒“象牙塔”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效能和治理水平,让“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打通服务师生“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更加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高校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推动学术交流、思想交汇、文化交融的重要力量。大学的办学视野决定了她所培养的人才的视野。要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海外人才招聘活动,对世界顶尖人才给予特殊政策、特殊关注、特殊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发挥顶尖人才示范效应,让大师引进大师,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努力建立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要充分发挥大学在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作用,主动搭建中外友好交往平台,加强高水平国际交流,提升广大师生全球胜任力。要建设高质量多层次全球伙伴体系,加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国际组织和企业的战略合作,推进与重点国别和地区、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高水平合作交流。积极发起和建设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联盟、海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师生在高水平国际交流中丰富知识、拓宽视野,锻炼本领、增长才干。要加强对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培养一批优秀的全球治理人才,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2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