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5 02:29:01 来源: 环保在线
2023余额已不足一半,环保上市公司正陆续披露上半年业绩情况。其中,增收增利有、增收不增利也有、业绩下滑有,实现净利润连年增长、扭亏为盈的也不再少数。环保在线对8月以来公布业绩的企业进行分析,发现其实现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手段有:降本增效、发展“副业”、不断巩固技术优势等。
中电环保:净利润8108.89万元,同比增长11.64%
(相关资料图)
上半年,中电环保实现营收约5.5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9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108.89万元,同比增长11.64%。其表示,面对环保市场需求疲弱困境,公司主要采取了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等手段,同时旗下产业创新平台实现收益增加。报告显示,中电环保坚持“水+固+气”业务综合开展路径不变,凭借着废水、污泥处理上的技术优势,在环保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菲达环保:净利润8287.66万元,同比增长150.48%
菲达环保公告中挑明,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源自降本增效”,共实现营收15.36亿元,同比增长1.26%;归母净利润8287.66万元,同比增长150.48%。其营业成本同比下降0.6%至12.44亿元,同时项目毛利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同时大量归还银行借款,不断优化负债结构,合并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了1.28个百分点。在2022年圆满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工作后,菲达环保于2023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股权激励计划,并取得了国资委原则性同意批复文件,将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博天环境:净利润1866.89万元,同比增加110.55%
报告显示,上半年博天环境实现营业收入约3.31亿元,同比减少2.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50.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09%。截至年6月末,公司资产总额约73.97亿元,较期初减少7.60%。在历经多次收购及失败后,博天环境重整行装再出发,全面加大项目回款力度,综合提升资产经营质量,有效提高了资产收益水平。
光大水务:盈利12.9亿港元,同比增长21%
上半年,光大水务录得收入30.8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1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每股基本盈利22.10港仙,较去年同期增长22%;整体毛利率为46%。光大水务报告期内共落实5个污水处理项目并签署1份现有项目的补充协议,立足“泛水”概念、聚焦传统&新兴业务两条赛道的运营理念取得了明显成效。此外,其还通过“五小创新”、开展全系统运营辅导提标、建设智能水务系统、推广“厂内光伏”试点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运营管理提质增效。
洪城环境:净利润5.85亿元,同比增长8.95%
洪城环境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公告实现归母净利润5.85亿元,增长8.95%;营业收入38.72 亿元,同比增长0.76%;经营活动现金流量8.18亿元,同比增长4.72%。而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着力加大应收帐款回收力度。上半年,洪城环境不断完善供水一张网体系建设、重点培育直饮水项目、拓宽污水市场份额,水处理业务得以稳步发展;同时,进一步提升固废盈利空间,加快推进南昌市工业尾盐处理项目,积极寻找固废业务优质标的;另,其还在加快推进天然气“瓶改管”工作,力争完成集加油、加气、充电于一身的综合能源站的新突破。
瀚蓝环境: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26.30%
报告期内,瀚蓝环境实现营业收入59.27亿元,同比减少2.08亿元,下降3.38%,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7.83亿元,同比减少2.35亿元,同比下降3.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0亿元,同比增加1.44 亿元,同比增长26.30%。其中,固废处理业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3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53.65%,贡献最多,但金额有所下滑;而运营类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并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体现公司较强的运营管理能力。
复洁环保:净利润4716.94万元,同比增长50.16%
复洁环保公告称,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约3.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716.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56.0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1.60%。其紧密聚焦污泥处理处置、工业固废与特种物料固液分离、恶臭与挥发性有机废气净化、节能降碳高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其中废气净化技术装备业务收入达到8733.24万元,较上年同期(94.96万元)实现了大幅增长。
伟明环保: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加13.02%
上半年,伟明环保实现营业收入28.93亿元,同比增长2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13.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88亿元,同比增长13.48%;基本每股收益0.61元。其认为,公司环境治理、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材料三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格局,顺应了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得以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申明:本站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并且郑重提示所有阅读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的参考意见和依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