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30 20:57:33 来源: 天眼新闻
李天翼是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身兼贵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8月29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研讨会期间,李天翼围绕“守正创新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个话题,他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如何进行民族文化守正创新为个案展开话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贵州共有18个世居民族,千百年来,贵州世居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蕴含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智慧、美丽、欢乐等文化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李天翼说,作为黔东南民族文化遗产守正创新的典范,西江千户苗寨在旅游开发的带动下,每年接待游客量超过了500万人次,每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70多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2万元。西江苗寨因文化旅游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自2008年以来,西江苗寨继续以‘一个价值,两个守正,三个共创’,以文化共享、以旅促融,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李天翼阐释,“一个价值”就是西江千户苗寨各主体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价值共识、价值保全、价值再生、价值联动等办法举措来挖掘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促进其传统文化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维度的赋能;“两个守正”就是以政府和村民两个主体为基础,多层次多渠道,全民保护、全民参与、全民共享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三个共创”就是西江千户苗寨坚持文化共建、文化共融和文化共享。
李天翼介绍,西江苗寨原本是一个99.5%的原住居民都是苗族的村寨,自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其他民族同胞纷纷来到西江苗寨搞经营、搞管理和搞服务,大家形如家人,共生共居。“西江旅游的成功开发,不仅浸透西江苗族的汗水,也饱含了汉、侗、布依族、仡佬族等其他民族同胞共同建设的辛劳。” 李天翼认为,正因为大家勠力同心,合力共建,才有了西江今天的旅游旺盛烟火气。
据了解,自旅游开发以来,西江苗寨村民、外来商户共同创新出蕴含各地方、各民族文化元素在内的体验产品,如“高山流水”,唱的不只是苗歌,还有汉歌、彝歌、侗歌、藏歌、壮歌。李天翼说,在旅游的带动下,西江刺绣、银饰、歌舞、建筑、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不断呈现,通过文化共享,中华民族各族同胞领略到了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化。“在不断的文化沉浸、主客互动,中华民族各同胞实现交流上的互联互通,达成心理上的共鸣共融。”
通过民族文化的守正创新,西江千户苗寨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蝶变。站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西江千户苗寨在文化遗产上的守正创新实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着一定的价值和启示。
启示之一,就是守好文化是基础。李天认为,包括西江千户苗寨在内贵州各个民族村寨迄今保留的丰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前人留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肥沃养料,守好民族文化的金银山,就守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文化宝库。
启示之二,就是创新文化是关键。李天翼说,10多年来,西江千户苗寨根据旅游发展的需要,创新出包括“高山流水敬酒礼”等在内的礼俗文化,这一形态既是各民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更新。
启示之三,就是价值转化是桥梁。在李天翼看来,贵州各世居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同根同构,其稻作、节庆、歌舞、建筑、技艺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社会、精神的独特价值创造。无论是西江千户苗寨以旅游为抓手,还是台江“村BA”,榕江“村超”,都是以体育为媒介,都是找到了民族文化向外价值转化的渠道,方才让贵州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呈现于世界。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编辑/曹雯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