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19:30:11 来源: 乡村规划设计
“大批不懂乡村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进入乡村,比鬼子进村更恐怖”!
这是现在乡村振兴中一个很普遍很尴尬的现状。不懂乡村的人去改造乡村,不仅是亵渎乡村,更会毁掉乡村。
(资料图片)
但另一面,在乡村振兴中,尤其是乡村旅游打造中,“乡村人不懂城里人”,“不懂城市脉络就去发展乡村”等现象更值得深思。
01
乡村,是乡村人的乡村,也是城里人的乡村
如果说城市为社会探索一种向前的动力
那么乡村则为这种动力
提供精神慰藉和稳定后方。
现在的乡村,已经不只是乡村人的乡村,同样是城里人的乡村。现在已有不少的返乡、下乡创业人士,搭上了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投入到了振兴乡村的工作中,为农村、农民、农业,也为自己创造机遇,寻找到实实在在的“诗和远方”。
但成功者不多,有影响力者寥寥。乡村旅游发展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业态落后……这种种问题的背后,细究下来,你会发现源于乡村人不懂城里人的消费观念,不懂都市消费潮流,更不懂城里人为什么喜欢乡村。
所以,现在谈乡村振兴,不能就乡村谈乡村,更不能关上门来治理乡村。我们必须把乡村振兴融入到整个时代发展的节奏中,了解城市,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
02
懂城市,才能共享城市资源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往往由于“不懂城里人”而无法取得经营突破。
比如,很多人打造一个乡村旅游项目执着于围绕当地的民俗特色,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舒适。要知道,从城市而来的游客已经习惯了舒适卫生的生活,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忍受不了过于肮脏的环境与显得粗俗的东西。
很多人返乡后打造的乡村旅游业态,往往过于追求自己儿时的情感记忆,过于讲究乡村的感觉。饭菜追求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房子要恢复土坯泥墙,总之,乡村要杜绝一切城市化符号的东西。比如咖啡,乡村怎么能出现这种东西?!
这种个人烙印明显的“作品”,对于其他消费者,尤其是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消费者而言,几乎完全不带感。
作为乡村游主流游客的80后、90后,和70后经营者之间,成长背景、生活场景、思维模式、爱好习惯、格局视野等等几乎全不一样。
衣锦返乡的“新乡贤”“新知青”以及原住民,大多都是农村出身的70后,白手起家,事业有成之后,一方面想转型追风口,另一方面意欲回报家乡。
这种“衣锦还乡”的背景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对于儿时乡村、对于田园生活、对于逆城市环境的由衷喜爱。
对于出生在城市的80后、90后,他们对于乡村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愿意去乡村旅游完全是因为心中那份对田园的向往,种菜摘果、赶鸭捞鱼、花红柳绿、风和日丽……而不是保守落后、贫困闭塞、条件简陋、风吹日晒。
习惯了都市品质生活的他们,愿意到农村去,更多是出于新鲜感和好奇,绝非对于农耕文化、对于破门板当桌子、粗瓷大碗喝茶之类生活方式有多热衷。
所以,忽略掉都市消费心理,忽略城市消费潮流、忽略年轻潮人的诉求,过于在乎“乡村情怀”,过分强调“以我为主”,经营后果可想而知。
03
不懂城里人,就无法复活乡村产业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的振兴。如果不懂城里人,无法将乡村产业与城市需求建立联系,无法融入社会大分工,就无法把握乡村产业的脉络。
比如很多新乡贤、新知青、新农人回乡打造生态农业。在突破传统种植技术、传统管理模式、传统营销模式上,这些人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在本质上,它们仍是在农业领域打转,并没有突破农业本身属性,顶多是对传统农业的优化和升级,根本谈不上“跳出农业做农业”,更谈不上产业创新。
因为只改变种植技术和管理营销模式,既无法从规模上解决产业化和品牌化问题,又无法在品控同时解决成本问题,更无法在营销上解决信任和溢价问题。新农人在解决别人的困境后,又走进自己的困境。
从全球的成功案例看,像台湾“新农人”那样 用三产带动一产、用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价值、用场景体验带动在地化销售、用文创复活传统产业的操作模式 ,或许才是我们乡村振兴中亟待学习的产业路径。
所以,乡村振兴,首先是思维的“振兴”,思维“振兴”的第一步,就是“打开门”做乡建。我们要把乡村打造成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喜欢的“乡村”,而不只是乡村人的乡村。
因此,只有读懂了城市,读懂了社会潮流趋势,才能共享全社会资源,才谈得上乡村振兴。
注:本文图文来源于大沂河传媒、网络,如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道文旅很荣幸和您分享这篇文章!不落地,不创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欢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