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0 19:20:54 来源: 文汇报
【医生小传】
赵翎皓,1988年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副主任医师,第十九届“银蛇奖”三等奖获得者。
(相关资料图)
坚定地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坚定地在肝脏这片225平方厘米“战场”上不断突破禁区,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副主任医师赵翎皓是本届“银蛇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师从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周伟平教授,赵翎皓临床主攻方向是肝胆系统良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这个曾被外科划为手术禁区的领域,在历代医学大家的接续攻坚下,正不断创造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传奇。
此次获颁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最高殊荣,赵翎皓感慨地说,对于一名年轻医生而言,这是认可,是压力,更是动力。他表示,“将更坚定地围绕肝胆外科诊疗最前沿不断探索,力争帮助更多肝胆疾病患者。”
无影灯下“刀尖舞者”必须怀揣匠心
不久前,赵翎皓所在团队接诊一位36岁男性患者,为家里“顶梁柱”,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不料肝脏上却长了个巨大肿瘤,并伴有大血管侵犯。
“这位患者来得太晚,已处于癌症终末期。”赵翎皓不禁摇了摇头。换成以前,此类患者只能保守治疗,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但真的回天无术了吗?是否有可能为他争取一线生机?赵翎皓和团队成员们仔细剖析,摆在眼前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肿瘤太大,无法手术;二是即使手术,也会因清扫范围过广导致残余肝脏体积不足,引起肝功能衰竭。
几经考虑,团队还是决定试一试,于是定下手术方案:通过免疫疗法,将肿瘤缩小至可以手术的范围;再通过门静脉栓塞治疗,助其健侧肝脏生长。最终,在患者肝脏体积充裕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手术。“切下来的肿瘤足有3千克重!”令医生们惊喜的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第六天便顺利出院。
人的肝脏血供丰富、解剖复杂,上世纪50年代初,国内肝癌防治领域仍是一片空白。在我国“肝胆外科之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带领下,肝脏外科才实现了理论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从无到有”的突破。“从‘不能’到‘能’,从简单到复杂。”赵翎皓直言,肝脏外科发展到当下,医者更多考量的是如何将手术做得更精巧、更完美。
今年4月,周伟平教授团队成功开展国内首例经脐单孔免气腹腹腔镜肝切除术。
作为成员之一,赵翎皓全程参与其中。团队选择在患者脐部打开约3厘米的切口,置入切口保护圈,利用钢丝悬吊起腹壁,建立操作空间,再通过脐部切口完整取出了肝脏肿瘤。手术耗时2.5小时,出血量仅100毫升左右。
手术做得漂亮,最高兴的除了患者,莫过于医生。“手术出血少、时间短、效果好,无影灯下的‘刀尖舞者’必须有一颗匠心。”这也是赵翎皓不断精进外科基本功与毕生追求的方向。
向未知发起挑战,研究很难但价值非凡
自2016年起,赵翎皓每年以一助身份完成各类复杂肝切除术约200多例。
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雷打不动,早上7点不到,他便要到岗查房;交完班后,便一头扎进手术室,平均一天3到4台手术,加上病例总结、术前谈话等,往往要忙到深夜。每周,他总有1至2天要住在医院。
即便“连轴转”,休息时间很少,赵翎皓却甘之如饴。“有位前辈告诉我,人一旦学了医,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精彩。”
赵翎皓是“医二代”,父母都是医疗行业从业者,耳濡目染下,他自小便对医者这份职业怀有崇敬与向往。2011年,本科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为海军军医大学)攻读研究生(硕博连读)。彼时,他便坚定地选择了肝胆外科。
“我国肝胆外科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仍有许多空白点,值得我们去探索。”赵翎皓直言,随着医学发展与科技进步,如今治疗肝癌的手段越来越多。可作为异质性极强的癌种,患者的诊疗效果却千差万别。如果临床一线治疗手段效果不佳,二线治疗该如何选择?赵翎皓深知,唯有通过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治病路径。
赵翎皓及相关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聚焦肝癌基因组中乙肝病毒整合这一关键问题,展开全新的探索。
“在临床上,通过系统收集肝细胞癌病人的配对癌及癌旁组织,我们入组了当前相关研究最大规模的入组队列。”赵翎皓说,由于该研究方向目前鲜有人涉及,相当于行走在“无人区”,研究路径完全靠自己摸索。“我国乙肝人群太多,因乙肝引发相关癌症的患者太多。虽然我们的这项研究很难,但价值非凡。”
通过系统研究,团队发现了肝细胞癌基因组中存在一系列高频病毒整合位点,首次报道了一系列重要病毒整合靶基因,并通过进一步实验证实其整合后对于肿瘤进展的促进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截至目前,赵翎皓已发表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9篇,核心期刊论文2篇,总影响因子超56分。
当然,医学并非万能,对医生来说,遗憾在所难免。
曾经历连续12小时手术救回患者的喜悦,也经历试遍各种手段依旧回天乏术的无力,赵翎皓觉得,医生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为患者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尽可能延长生存期。多一个“半年”生存期,便是多一份希望。在这一个个“半年”中,再加把力,就有可能为患者点亮回家的希望。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