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5 20:33:34 来源: 中国城市报
【资料图】
背景:
近期,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为群众服务方面,个别地方仍然存在消极应付、推诿扯皮等问题。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可有的事情依然难办。为了兜底解决问题,一些地方创造性地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重点解决“疑难杂症”,收获不少好评。然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是万能钥匙,不能成为普通咨询窗口,甚至沦为摆设,也不能让群众都挤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去办事。
@王彬:“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本质是通过逆向思维“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和企业办成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收获好评的同时,也难掩一些现实存在的共性问题。换句话说,相比于“办成事”,搞明白“事为何办不成”,后者更重要。
@茅冠隽:把“办不成”的事兜底办成,只是“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第一层追求。设立这一窗口,要跳出“就事论事”,研究“事为何办不成”。企业群众办事方不方便,最终还是取决于具体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如何。要避免“兜底”窗口变成首选窗口、“特殊”手段变成常规手段,通过不断倒逼常规窗口转变服务作风、提升服务效率,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最终“闲”下来。归根到底,推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是手段,是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权宜之计,最终让企业群众“办得成事”才是目的。
@北京日报: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本是好事,但把好事真正办好,关键还需相关部门透过这一形式,真正扛起自身的职责使命。一方面,可以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政务服务质量的“晴雨表”,从办事群众的急难愁盼里,反思哪些问题总是“不好办”“办不成”,常规办事流程是不是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另一方面,不妨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作为提高治理水平的一个有力抓手。手握办事群众提供的大数据,及时总结现象背后的共性问题,力争由此完善制度、形成机制。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