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4 16:16:40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资料图】
每年夏季,围绕着中考、高考,从志愿的填报到录取分数线的公布,无不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究竟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广、薪酬水平高,又有什么专业竞争力弱,甚至正被边缘化,既关系考生未来职业规划,又涉及到社会对某个行业的认知与口碑,进而影响行业的人才流动。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属于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现代化产业,其上下游产业带动庞大的就业人口,而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人才结构问题凸显,供需不甚合理,岗位缺口随之显现。 不久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强调,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工信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缺口可达103万人,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缺口3.7万人,汽车行业技术人才、数字化人才非常紧缺。 “人才是推动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人才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加强汽车从业人员在可持续技术、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培养,提高专业素养及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结构和体系。”赵扬表示。
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人才奇缺针对当前汽车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湘潭理工学院校长袁礼斌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这种短缺不完全体现在总量上,更体现在结构性上。 我国汽车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相应的职业教育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汽车生产线上的一线技术工人、班组长等岗位人才已基本可以得到保证,主要的缺口是在“汽车四化”浪潮之下,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领域的高端研发和服务人才。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汽车人才专委会”)研究员徐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到,一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屡创新高,另一方面,我国乘用车联网前装标配搭载量(年度新车交付规模)从2018年不到400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1300多万辆,渗透率则从不到20%,提升至近70%。在产业高速发展之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的存量人才总体是趋于稳定的。徐磊认为,这种紧缺情况在未来5年内将一直存在。 不光传统车企面向智能网联转型,一级供应商、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等大量企业也纷纷跨界入局,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汽车人才专委会搭建的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人才数据库显示,这类高端人才中,有74%以上都来自于华为、百度、腾讯等科技型、互联网企业,真正来自于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人才缺口显著。 第三方面,眼下鲜少被提及的汽车国际化人才也较为短缺,尤其是我国智电汽车领域已经迈入规模化、全球化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正在改变全球汽车产业研发格局,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厂开始布局中国研发反哺世界。徐磊认为,这种现象和趋势也会加剧人才的进一步紧缺。 “随着中国车企加速角逐海外市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亦应引起重视。”赵扬也认为,“未来,中国汽车海外事业发展肯定是要在海外市场实现生产、销售,因此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凸显其重要性。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汽车行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国际人才和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技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分享经验和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转型过快 人才培养跟不上节奏近两年,汽车行业不时传来“抢人”、“挖人”等消息,部分岗位的供需比小于0.5,引发不少企业不得不高薪抢人。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汽车人才持续吃紧? 在袁礼斌看来,汽车行业转型太快是首要原因。“这几年的确比较特殊,汽车行业站在电动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相关产业及消费政策频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加之疫情影响造成的全球汽车供应链产能受阻及重构,使得汽车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 其次,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难度也显著提升。近年来,汽车行业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从“产品导向”向“用户导向”转变,造车理念也随之从“造好车”转向“造用户满意的车”。因而从产品研发设计开始就导入用户思维,使得汽车比原来附加了很多新的功能和价值,衍生出许多新的客户需求,各行各业的创新都在汽车上有所体现。 基于此,汽车行业需要的不仅是单学科人才,而是升级为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懂汽车,还要懂新能源、材料、信息、软件等技术。复合型人才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培养,相当于学习了至少两个专业。袁礼斌还举例,以汽车软件人才为例,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研究和工作氛围截然不同,学软件的人往往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而学汽车的人通常严谨务实,同时兼具两种特质的人培养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持类似观点的徐磊也指出,在汽车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商业化落地情况比较好的领域,跨界进入的企业太多,相关人才的培养又具有滞后性。推进学科和教材的改革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流程,增设新专业从审批到招生再到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一套流程下来人才培养出来却滞后于市场4~7年,而眼下的汽车研发周期急剧缩短,已经短于人才培养周期,这更加剧了人才的短缺,预计人才供需矛盾的态势还将持续5~10年。 “汽车+”人才培养需产教融合日前,佩信集团行业研究院最近发布的《汽车行业人才管理与薪酬趋势》报告显示,2022年汽车行业最紧缺的五大岗位是电控工程师、汽车电子/电器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电机工程师、电池工程师。其中,智能网联和三电的中高端人才需求持续旺盛,每年增速超过30%。 在前不久的高考专业填报季,有关如何选专业的话题也引起网络热议,对于有志于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学生,智能网联和三电相关专业是否值得报考? 徐磊介绍,在内燃机时代,中国车企正向研发追赶合资车企的时候,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车辆工程相关专业最为热门。而眼下的电动智能汽车时代,热门专业也在随着产业转型发生变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成为5年内的新兴热门专业,智能网联汽车高端人才数据库专业学科前十位中,软件类背景的高端人才占比(67.8%)显著高于硬件类背景人才(17.3%)。 很多高校的传统学科也在向电动化、智能化的潮流靠拢,通过新增审批专业、跨专业培养、微专业等方式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同时也会通过校企合作,以半定向培养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人才,比如中国一汽与吉林大学合作的红旗学院,就是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案例。因此,徐磊建议,考生在报考专业时,不用过多担心传统学科的竞争力,而是要从自身兴趣出发来考虑。 袁礼斌也指出,目前高校的汽车专业都在调整,即使专业名称变化不大,其培养方式也已经发生了改变,注重“汽车+”人才的培养,比如主修汽车工程的同时辅修软件工程,所以考生在选专业时,可以选汽车类专业,也可以考虑往哪个方向“+”,如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软件工程等。 当然,袁礼斌强调,报考汽车热门专业不能光看专业名称,还要看所报学校的汽车产业背景,即学校能否实现与车企的深度合作以产教融合。“汽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太一样,它的应用性太强了,因而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大量参与企业的实践,光学理论知识是没用的,完全依靠学校、没有大的产业支撑,很难真正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 冷门的基础学科不再冷门去年高考季,有汽车企业创始人就汽车专业填报给出建议,并指明了对应报考专业,主要集中在智能美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三电领域,对应的专业缺口是造型设计、车辆工程、软件开发、数学算法、芯片设计与开发、自动化控制,包括自动驾驶、视觉感知等专业也很受欢迎。 同时上述车企创始人还特别指出,汽车行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归根结底是我国整体“人才池”不足的问题,尤其是社会上数学人才缺口巨大,年薪100万元都招不到高端数学人才。对于这样的人才需求紧缺现象,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从人才培养入手,扩大基数,革新基础科学,而企业用高薪抢人的方式必然不可持续。 同样提到“数学”关键词的还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任正非曾经说过,尽管华为在全球有超过700名“数学家”,但“数学人才”的稀缺不容忽视,其阻碍了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徐磊解读,当前社会上比较冷门的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学、汉语言学等,在汽车业同样紧缺。因为目前在AI领域,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正是基于数学的偏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同时,未来最难被机器取代的是需要和人类沟通的工作,车企复杂的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则需要具备汉语言学方面背景的人才。 有业内人士指出,大学里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企业需要的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人才”并不完全一致。数学人才难招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类人才需要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种转换是很多数学专业的人不具备的技能,需要跨学科或者跨领域才能满足企业需求,这也再次印证了汽车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判断。 莫忘产业链末端 汽修人才需重视将视线拉远,放眼汽车全生命周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不断提升,引发大量的售后维保需求,成为汽车行业发展新阶段遇到的新问题,也使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人才成为紧缺人才。 据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其中,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将面临80%的人才空缺。 这意味着,在未来几年内,新能源汽修人才将成为市场上最抢手的人才之一。在此背景下,很多院校相继开设新能源汽修专业,为行业输送更多的对口人才。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电池检测及维护技工短缺;其次,充电桩故障维修技工短缺;第三,大数据分析工程师短缺。 汽车售后行业资深人士容光辉指出,新能源汽车售后人才培养目前仍存在瓶颈,甚至可以说是个“伪命题”。传统汽修人员可以通过学习实现转型,但问题在于,新能源车企将三电维修等核心业务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只将钣喷、洗美等非核心技术业务放权给社会维修体系,导致社会维修体系掌握新能源技术的渠道不畅。 容光辉呼吁,车企应对社会维修体系有所放权,给消费者在售后领域提供更多选择。同时,他也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和企业更多激励,比如以落户政策和税收优惠等福利鼓励更多从业者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售后,进而培养和留住人才,及时补充新能源汽车售后维修人才缺口,全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产业升级,核心在人。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在从容应对全球汽车产业重构、实现自身由大到强的过程中,产业的跨界融合与加速转型亟需与之相匹配的创新人才。毫无疑问,中国要首先成为人才强国,尔后才有可能成为汽车强国。 车企高薪挖走好老师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到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人才的快速成长。事实上,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政府推出了筑牢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人才强区等战略。 袁礼斌介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汽车行业的人才规模和质量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期间的短板也不容忽视。从大的层面来看,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数字化思维和想象力,这是制约汽车人才质量提升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我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想要培育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拥有有创造力的老师,往更深层次挖,汽车教育的师资力量也很短缺。袁礼斌直言,“真正具备理论和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早就被车企以高薪挖走了,根本不会来高校当老师。”所以学校一定要下大决心和大力气,和企业联合起来培养人才。 不过袁礼斌判断,预计未来几年,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将会得到缓解。从人才需求曲线的规律来看,人才的第一流向是企业,因为企业的收入高,在企业内人才的创新能力能够迅速得到转化,价值能够得到明显体现,成就感更高。而随着企业的创新周期轮转,有更新的人才涌入产业端,一段时间后人才便开始流向高校。 徐磊则指出,在关注研发人才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生产制造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智能制造是实现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高速发展的主要手段。随着智能制造设备的引入、生产流程的日益自动化,就对生产制造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技术工人是足够的,但比如生产车间的设备管理工程师这类新型人才目前也处于短缺状态,职业院校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