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30 06:54:37 来源: 奔流新闻
【资料图】
6月27日下午,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级作家冯玉雷应邀在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玉器符号功能的形成及演变”的学术讲座。
冯玉雷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连续不断的编码史:从最初对食物的甄别到钻木取火,从石器、工具的使用到各类装饰品的搭配,从陶器的创造到玉料选择、玉器制作,都是符号与功能的关系协调。华夏文明中编码系统最发达、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就是玉器符号系统,它们最能体现中华文明特色和东方人性格。
随后,冯玉雷通过解读各遗址出土的带有神像形纹的玉器,对比了不同地域文化中出现的“物精”崇拜和“天精”崇拜现象。前者意为崇拜动物,后者则表示崇拜天体。冯玉雷在阐述过程中详细解释了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及西北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高级别玉礼器造型及形纹的内涵,同时介绍了其他玉学家对玉器的相关“解码”成果,比如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资深玉学家邓淑苹先生在《观天思地、崇日拜月-齐家文化玉石器的神秘性》中认为镶嵌在玉璧、联璜璧上的绿松石象征太阳、月亮。
冯玉雷还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用玉特征为例介绍了玉器组合形成的符号系统。最后,他聚焦于造字与习俗中的玉文化,指出玉文化符号意义的深厚底蕴与蓬勃活力。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玉学家郭大顺先生在讨论环节发言,认为冯玉雷的讲座引用资料丰富,解读有新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努力拓展玉学研究领域,努力在玉学界和符号学界之间搭建桥梁。陕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玉学家刘云辉先生认为,冯玉雷虽然以文学创作为主业,但几十年来在玉文化研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这个讲座可以看出他非常注重玉器研究的学术性和规范性。
最后,冯玉雷耐心解答了外国语学院张硕等教师和线上听众的问题。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荆雯